「二月沒九,餓死豬狗」 這句流傳已久的農諺,乍一聽有些誇張,卻蘊含著深刻的內涵。
不僅反映了過去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細緻觀察,還對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月沒九,餓死豬狗」 具體什麼意思?
「二月沒九,餓死豬狗」 中的 「二月」,指的是農曆二月,「九」 則是 「數九寒天」 的 「九」 。數九是我國民間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傳統方法,從冬至當天開始,每九天為一個 「九」,總計九九八十一天。
在農曆二月中,如果「數九」已經結束,即稱之為「二月沒九」。意味著冬季的嚴寒已經過去,春暖花開即將到來。然而,在古人的眼中,可能預示著當年的氣候並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收成不佳。而 「餓死豬狗」也是一種比喻和誇張的說法。

「二月沒九」 從農業方面會有哪些影響?
其一,病蟲害增多
數九結束意味著天氣逐漸回暖,而 「二月沒九」 說明回暖過早。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冬季的低溫能夠凍死大量的病蟲害,減少來年病蟲害的基數。但如果回暖過早,病蟲害就會提前蘇醒、繁殖。
以冬小麥為例,在過去,沒有如今豐富多樣的殺蟲劑和殺菌劑,一旦病蟲害大量滋生,對小麥的危害極大,可能導致小麥減產甚至絕收。在食物本就相對匱乏的年代,農作物產量的下降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家畜的食物來源也隨之減少。
其二,乾旱問題
氣溫過早回升還可能引發降水減少的問題。冬季時,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相對較低,但年後隨著氣溫升高,農作物進入生長關鍵期,對水分的需求增大。
若此時降雨不足,田間就容易出現乾旱。仍以小麥為例,乾旱會影響小麥的返青、拔節、抽穗以及灌漿等重要生長階段,導致小麥生長不良,產量降低。
而且,過去的灌溉條件有限,一旦遭遇乾旱,農民很難有效應對,進一步加劇了農作物減產的風險。
其三,倒春寒的威脅
據老一輩人的經驗,「二月沒九」 的年份,春天更容易出現倒春寒。倒春寒是指春季氣溫回升後,突然出現大幅度降溫的天氣現象
。在過去,人們對倒春寒的認識和應對手段有限。春季農作物開始生長,植株較為脆弱,倒春寒帶來的低溫會對農作物造成凍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苗,極大地影響農作物產量。
例如,果樹在花期遭遇倒春寒,花朵受凍無法授粉,會直接影響當年的果實產量;蔬菜幼苗也難以抵禦倒春寒的侵襲,導致蔬菜減產。

該農諺現在有沒有參考價值?
雖然「二月沒九,餓死豬狗」這一諺語源於古代,但在現代社會中,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一方面,它提醒我們要密切關注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另一方面,它也啟示我們要積極採取科學措施來應對可能的氣候災害。
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針對病蟲害、乾旱和倒春寒等氣候災害,已經有了很好的預防和應對措施,例如,通過精準施藥、灌溉和防凍措施等手段,可以顯著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

今年二月有「九」嗎?
「出九」指的是數九寒天結束的日子,根據計算,2025年的「九九」時間為3月3日至3月11日。
因此,「出九」的日期就是「九九」結束後的第一天,也就是3月12日。不過,為了判斷二月是否有「九」,更重要的是「九九」期間是否覆蓋了二月。
從數九的角度來看,只要二月內還在進行數九(即還未「出九」),那麼二月就有「九」。而根據日曆看,3月12日是農曆的二月十三,所以,2025年的農曆二月內還有「九」。
按照農諺的說法「二月沒九,餓死豬狗」,今年二月有九,也就不用餓死豬狗了,或預示是一個豐收年。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