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62年中印戰爭,蘇聯幹了啥?本來大家以為蘇聯這老大哥會給小夥伴撐腰,結果呢?一邊嘴上說著「支持中國」,一邊卻悄悄往印度送武器,甚至連米格-21戰機圖紙都一併奉上!
要不是碰上古巴導彈危機,蘇聯怕是要繼續假裝「中立」下去。可惜,這種短暫的「友好」只維持了幾周,赫魯曉夫轉頭就繼續給印度輸送軍火。
赫魯曉夫的「中立」是假象,援助印度是真正的算盤
1962年,中印邊界的戰雲已經壓得低低的。中國政府屢次通過外交渠道警告印度,敦促其停止邊境挑釁。但印度不僅置若罔聞,反而加緊擴軍備戰。
此時,蘇聯扮演的角色耐人尋味。赫魯曉夫一邊宣稱自己在中印衝突中「保持中立」,一邊卻悄悄往印度送去武器裝備。
當時,印度正急需一款先進的戰鬥機,來應對中國在邊境的軍事部署。而蘇聯不僅答應出售了12架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還破天荒地提供了完整的生產圖紙,幫助印度建立生產線。
這可是連中國當年都沒能得到的待遇!中國曾提出引進該戰機的請求,卻遭到了蘇方的斷然否決。現在,這批戰機的圖紙卻被毫無保留地交給了印度。
印度得到米格-21後,立刻著手在國內建立生產工廠,試圖擺脫對外國軍火的依賴。蘇聯還提供了數十架米-4直升機,用於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的後勤補給和兵力運輸。
在崇山峻岭之間,印軍的地面運輸能力受到極大限制,但有了蘇制直升機,印度軍隊可以迅速調動兵力,從空中向邊界前線運送補給物資,大大提升了戰場機動性。
不僅如此,蘇聯還向印度提供了大批修路設備,幫助印度在邊境地區修建道路。赫魯曉夫心裡清楚,印度要對抗中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基礎設施問題。
沒有交通網路,印度的軍隊在邊境山區就是一群被困住的老虎,無法形成有效的進攻能力。蘇聯的這些工程機械設備,成為印度軍方構建軍事補給線的重要支撐。
與此同時,中國方面敏銳地察覺到了蘇聯在中印衝突中的微妙態度。1962年10月8日,周恩來在接見蘇聯大使時,明確指出印度已經在中印邊界東段集結重兵。
他們使用蘇制直升機和運輸機運送軍需物資,這直接影響到了中國前線部隊的作戰能力。周恩來的話實際上就是在提醒蘇聯:你們的軍火最終指向的,是我們中國。
但赫魯曉夫依然打著「和平解決衝突」的旗號,暗中加大對印度的軍事支持力度。在邊界衝突爆發前的幾個月里,印度已經從蘇聯獲得了大批軍火援助,並迅速將這些裝備投入到前線的實戰部署中。這一切,赫魯曉夫看得明白,卻假裝不知情。
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的短暫「親華」戲碼
時間來到1962年10月,全球局勢發生了新的變化。美蘇之間的冷戰對峙達到了高潮,古巴導彈危機爆發。
美蘇兩大國正劍拔弩張,整個世界彷彿被拖到了核戰爭的邊緣。在這個關鍵時刻,赫魯曉夫突然對中國「態度轉暖」了。
10月14日,赫魯曉夫在宴會上公開表示,蘇聯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支持中國立場。10月22日,蘇聯駐華大使明確指出:必須要搞清楚誰才是這場衝突的挑釁者,不能混淆是非。
緊接著,10月25日,蘇聯官方報紙發表社論,嚴厲譴責印度,指出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主義的產物,從未被中國承認。
這番表態,讓印度方面大為不滿。尼赫魯原本指望蘇聯在外交上給予支持,結果卻被赫魯曉夫「晾」在了一邊。
實際上,赫魯曉夫的算盤很精:他需要中國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支持蘇聯,與美國對抗。但問題是,中國的態度很明確:古巴問題是美蘇之間的博弈,中國不會貿然介入。
中國的支持雖然體現在外交聲明上,但並沒有像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那樣組織大規模的集會遊行來支持蘇聯。赫魯曉夫一看,頓時有些不高興。
他原本想用短暫的「親華」表態換取中國在古巴問題上的更大支持,結果發現自己低估了中國的立場。這場短暫的「親華」表演,在10月末就畫上了句號。
赫魯曉夫看清了現實:中國不會輕易被牽著鼻子走,古巴導彈危機解決之後,他也不再需要在中印衝突問題上討好中國。於是,蘇聯的政策又開始發生變化,重新轉向支持印度。
古巴危機後,蘇聯對印度的軍援全面升級
時間來到1962年11月,古巴導彈危機告一段落,赫魯曉夫徹底改變了對華政策。他的態度不僅從「親華」迅速回到了「中立」,甚至在短短几周后,蘇聯對印度的軍事援助突然「加速」了。
11月9日,印度駐蘇大使考爾與赫魯曉夫會談,提出印度需要更多的武器裝備,以應對「外部威脅」。
赫魯曉夫雖然嘴上說「我們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但實際行動卻暴露了真實意圖:他當場安排印度代表與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商談具體的軍援事項。
11月24日,赫魯曉夫的態度徹底轉變。他對考爾表示,由於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蘇聯處於「戰備狀態」,因此當時無法做出向印度提供更多武器的承諾。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蘇聯可以向印度提供「一切可能的軍事設備」!這話一出,印度方面興奮不已。隨後,蘇聯向印度提供了最新型的坦克、運輸機,以及大量的武器彈藥。
更重要的是,蘇聯開始鼓勵印度建立自己的國防工業。蘇聯國防部長甚至建議印度放棄採購英國的二手航母,而是應該加強陸軍和空軍的現代化建設。
到12月12日,蘇聯駐印大使明確表示,蘇聯將履行所有對印度的軍售合同,並進一步加大對印度國防的技術支持。至此,蘇聯的立場已經徹底轉向印度,中國與蘇聯的分歧公開化。
中國政府迅速做出反應。12月15日,中國猛烈抨擊蘇聯在中印衝突中的虛偽態度,並指出「那些嘴上說『兄弟』,實際上卻對印度大力援助的人,才是破壞團結的真正罪人」。
赫魯曉夫的外交策略,最終在1962年的這場戰爭中徹底暴露了他的兩面性。而蘇聯對印度的軍援,不僅在這場衝突中助長了印度的囂張氣焰,也為中蘇關係的全面破裂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參考資料:
中印邊界衝突與蘇聯的反應和政策.歷史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