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老幹部湯韜回憶二十七團在邳睢銅時的供給工作,1941年夏,韋團清政委率二十六團和二十七團一個營,揮師北上,開闢邳(縣)睢(寧縣)銅(山縣)地區。
不久,二十六團回師皖東北整訓,我們二十七團全部進入邳睢銅地區活動,活動範圍是隴海路以南,運河以西,海(海州即今連運港)鄭(州)公路以北,津浦鐵路以東的狹長地帶,堅持對敵鬥爭。
邳睢銅是淮北抗日根據地最貧困的地區,地瘠民貧,人民群眾生活十分艱難。儘管如此,當地政府和人民仍克服困難,竭盡全力支持我們,千方百計保障部隊的供給。
二十七團初到邳睢銅地區,遠離上級,鬥爭情況複雜,行軍作戰頻繁,給部隊供給工作帶來困難。除糧食就地籌措外,經費、被服、軍需要越過敵人封鎖線,到洪澤湖畔的旅部領取,十分不便。
1942年初,我團響應上級號召,精減機構,充實連隊。全團縮編為1個警衛連,4個步兵連,撤銷營級機構。建立團後勤機關,有被服廠、修械所、生產組等,我團供給工作逐步適應新形勢,保障了部隊的供給。
這年冬天,淮北軍區成立(四師兼),下轄4個軍分區,邳睢銅為第三軍分區。二十七團的軍需供給由第三軍分區供給部代管。
按照規定,部隊指戰員的伙食標準為:每人每天5錢油、5錢鹽、1斤蔬菜,隨著經濟條件好轉,又增加了5錢豬肉。
津貼費標準是:戰士每人每月1元5角,班級幹部2元,排級幹部2元5角,連級幹部3元,營級幹部4元,團級以上(含團級)5元。
後來在實施中發現,有不少幹部戰士吸煙,津貼費不夠。師部又下發通知,吸煙的指戰員,每月發2兩煙葉;不吸煙的發同等價值的物品。
除了部隊日常的支出,敵工部(對敵工作部)還通過對敵工作,收買敵人的馬匹、馬刀、彈藥等軍用品,都是用大洋和金首飾支付。
1941年,淮北邊區政府為了防止敵人濫發貨幣(法幣、偽幣),掠奪根據地的物資,發行了抗幣(淮北幣)。但二十七團在邳睢銅地區四面受敵,使用的還是法幣和偽幣(儲備票),隨著法幣和偽幣不斷貶值,部隊開銷大增。有時只能使用大洋和金首飾購買物資。
根據地發行的淮北幣
1942年,日偽對淮北根據地瘋狂「掃蕩」,我們團曾化整為零,分散活動。分區供給部給我們團2000塊大洋,還有一部分金首飾作為經費。
偽幣
團首長安排供給處縫製一批又細又長的布袋,每袋裝100塊大洋,編結成一條錢袋,背在身上,看上去像乾糧袋;另外還把紙幣打捆,一千張一捆,按5元、10元分類,縫製在布挎包里,發給營以上幹部負責保管。團部規定,這批錢未經批准,不能隨意動用。
法幣
部隊還規定了用糧標準:每人每天原糧2斤半,燒草3斤;騾馬每匹料8斤,草10斤。粗細糧比例也有具體規定,細糧不超過1/3。
一般情況下,全體指戰員隨身攜帶3天給養,裝在細長的乾糧袋裡。糧食基本上是就地籌措,通過鄉長、保長徵用。征來糧食請群眾加工,100斤小麥收麵粉80斤,100斤高粱收80斤高粱粉,麩皮作為給群眾的報酬。
1941年春,部隊活動在泗陽一帶,當地綠豆產量高,只能給我們提供綠豆,我們也只有把綠豆當主糧。差不多吃了兩個月,天天是綠豆稀飯、綠豆饃,病號飯是綠豆麵條、綠豆皮或綠豆芽。
有人發牢騷說,頓頓離不開綠豆。幹部動員說,有吃的就不錯了,在邳睢銅根據地度春荒,我們和群眾還吃過樹葉樹皮呢,現在有糧食吃就不錯了,我們不能忘本了!聽了這句話,再也沒有人說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