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場敵機轟炸凶,但比不上我軍修得快,一孔橋最快9小時修完

2024年05月19日00:55:04 軍事 1654


朝鮮戰場敵機轟炸凶,但比不上我軍修得快,一孔橋最快9小時修完 - 天天要聞

1952年6月,「登高英雄」楊連弟犧牲後,時任鐵道兵團鐵軍報社副社長兼總編的王學儉帶一個工作組到楊連弟連住了44天,專做調查研究。下面是王學儉寫的《楊連弟連的防敵機轟炸經驗》:

作者註:這篇短文記述了楊連弟連在朝鮮鐵道搶修前線的防空經驗。成語所說的「槍林彈雨」和「飛沙走石」,在朝鮮前線搶修鐵路的鐵道兵,體會的可謂最深刻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英雄的鐵道兵保證了鐵道成為炸不斷的運輸線,創造了敵人都不得不嘆服的奇蹟。

全文如下:

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帝依靠空中優勢,對北朝鮮的鐵路實行了狂轟亂炸。在這種十分困難的形勢下,我鐵道兵部隊英勇機智,隨炸隨修,保證運輸通暢,支前物資不斷運往前線。在兩年多的鬥爭中,我們英雄的楊連弟連,創造了豐富的防空經驗。

摸清敵機的活動規律,由被動變主動。

白天是「油挑子」(F80)轟炸線路。該機每架載重磅炸彈兩顆,如果是殺傷彈是四顆。每天早晨九點鐘至下午四點鐘左右是其活動時間。來時有目的炸,炸完就走。以後又增加了「大扁膀子」(P47),它帶的炸彈多,所炸彈坑大約200立方土。它還打炮、掃射。在三月份以前的活動規律是:早九點至十一點,下午一點至四點,每天兩次,濃陰和下雨則不來。戰士們說它按時上下班。三月至五月則是連續不斷的轟炸,一天多至十一批。每批幾十架不等。

採取重點封鎖。有時晚上還來B25投照明彈掃射,不讓我搶修。轟炸的重點地形是:直線開闊地或高填土的線路、水田地帶。這一時期白天沒有炸過橋樑,這是因為橋樑處有我高射炮陣地。

根據敵機這個特點,在上級的指示下,我們連隊就把主要精力放在重點做好準備工作上。在敵機重點轟炸區,每公里散布200立方石頭,10至15根鋼軌,100根枕木,不同高的排架(1至2.5米高的3至4組),配件等也放在附近。另外還準備了滅火的沙子。敵機轟炸之後,全連出動,小彈坑回填土,大彈坑則立木排架。這些都保證了晝夜通車。

敵機轟炸我們的橋樑多採用夜間用B29型,在高空水平投彈。在初炸一座主要橋樑時,往往炸不準。例如今年(1952年)一月十八日晚第一次炸百嶺川橋時,共投十一批,約300餘棵炸彈,結果一棵也沒扔到橋上。但在試行以後就能投准了。每次都炸一至幾孔。

但由於是間隔轟炸,每四天炸一次,我們能做到每炸一次通兩夜車。因為我們根據敵機的特點做了充分的準備:每座橋上都按地形做了高低不等的木排架,做基礎用的石頭則堆在撟兩岸,有充足的備梁(工字梁)。按敵機的活動規律,我們的對策是:固定搶修位、作好準備工作。

聽聲音就知道是什麼飛機,用什麼辦法對付

戰士們,尤其是老戰士,防空經驗特別豐富。他們聽到飛機聲音就能辨別是什麼飛機。耳雜是防空的尖兵。不管白天黑夜,都能按聲音知道來的是B29還是B25,或是戰鬥機,就是白天在敵機種類繁多時也能聽出是油挑子或是大扁膀子,或是p51F86。最敏感的戰士還能聽出我們的小白燕(米格15)和敵F86的不同聲音。

戰士們聽聲音知道機種,對防空是極為重要的。過去因為不能辨別聲音,跑了許多冤枉路,現在就能應付自如。在晚上聽到「哼哼」沉重的聲音後,就知道一定是B29,這時就要趕快離開現場,越快越好。否則就要吃虧。一定要跑出以現場為中心半公里,最好是跑出一公里。

如果聽到「嗡嗡」聲音,輕的就斷定是B25,根本不理它,因為這種飛機是打活目標的,如開燈的汽車、漏亮的住屋。白天聽到戰鬥機或偵察機時,根本不理它。如果聽到沉重的濁音、就一定是「大寬膀子」,要趕快離開線路200米。

戰士們不但會聽,而且也會看,如果有兩架飛的較高成X型時,就是偵察機,大編隊的機群,大至四架一組,成橫一字型;三架一組,成三角型,在飛到現場上空不改變隊形,就能斷定不炸此處。和果拉開隊型成先後一直線時,就一定要投彈。

根據以上判斷,戰士們總結出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如果我們在現場工作時,發現敵機轟炸時,就一定不要怕暴露目標,要迅速離開現場。事實己證明,敵機人員士氣不高,硬著頭皮帶著指定任務(炸線路或橋樑或車站)來的,在我高射炮火網裡鑽,他扔下炸彈就算完成任務,不敢多逗留一點的。過去見了飛機就卧倒,怕暴露目標的做法,今天來用就是錯誤的。

如果巳經處在轟炸圈裡,就要沉著地在先後落彈坑的間隙里,以跳躍式往外沖。卧倒後閉眼張口,胸不可緊貼地皮,防止震受內傷。發現敵機扔殺傷彈時(爆炸聲發脆,像劈雷聲),一定利用地形、地物,在爆炸中心20米,沒有好地形是要受傷的,到30米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宿營駐地要分散一點,主要是要躲開「投彈道」。夜間B29炸某座橋粱都有一定的投彈道。因為晚上我高射炮一開火,敵機就會早投彈。白天敵機怕得就更歷害。因此駐地防空很必要,往房要偽裝,不要出來看熱鬧,以防被落下的炮彈碎片擊傷害。

B29在晚上轟炸,每投一批炸彈落地後就打出一個閃光彈,發出奇亮(是拍照用的)。有時B25專門來偵察轟作情況,就在大橋上空連打幾發閃光彈,它很響,在高空一千公尺左右爆炸,並不傷人。

定時炸彈過去曾給人們一種精神壓力,個別單位也受過損失。楊連弟連經不斷研究和親身體驗,得出這樣的經驗來:如果現場是很厚、的黃土層,入了土的定時昨彈,只要人不站在上面(彈頂上),離開20米工作,它爆炸後也沒什麼問題。眼睛靈活點,不被大土塊砸住就可以。

如果是擺在地面上的定時炸彈,這種炸彈也往往是殺傷彈,想法卸掉它的引信,或把它拉走。如果現場是河卵石,又確知有定時炸彈,就一定要做好防備工作。因為這種地形定時炸彈最易傷人。過去就因為把石頭炸飛起來落下傷人,這就是防飛石傷人。有頭盔更好,如沒有就在現場用枕木搭些小木棚,定時炸彈一響就進去待避。

如果做起來不方便,每人備一塊一寸厚的木板,遮住頭也可以。這些辦法都沒有時,聽見炸彈響時,千萬不能爬下。因為爬下西積大,客易砸傷。要兩臂護頭,蹲下就是了。

楊連弟連的口號是:不要麻痹大意裝大膽!反對驚慌失措怕死鬼!該跑不跑不對,跑後不回來不對!

「固定防區」是完成搶修鐵路的好辦法。

在入朝兩年的搶修鐵路實踐工作中,我們認為「固定防區」,就是把這一段鐵路搶修任務,固定給一個單位,常期擔任。

根據敵機活動規律,特別是近半年的規律,敵機轟炸的重點是:1、主要橋樑,像一團管區的百嶺川橋、清川江橋、熙川江橋;2、開闊地、高填土處、水稻田附近的線路。

椐在楊連弟連的調查,敵機自一月十八日晚間第一次用B29炸過這些重點,至今沒有改變。敵人看出雖炸過我橋樑,但並不能阻斷我通車時,在二月分就改用重型轟炸機炸我線路。當時82公里、98至101公里等開闊地帶成了主要轟炸目標。敵機不斷地炸,我們隨時搶修。搶修一孔一般的橋,最快是9小時,最慢12小時,保證通車。這在以前要三、四天才能完成。這就是因為「固定防區」的好處。

現在楊連弟連指戰員完成任務的信心非常堅定。戰士們講:「老美你炸得快,架不住我們修得快,白天炸了,晚上修好通車。」為什麼能這樣呢?回答是:現在組織領導好,同志們的搶修技術提高了,大家對現場情況熟悉,材料工具準備的充分。這都是固定防區帶來的好處。

楊連弟連半年來移防四次,從百嶺川至北新峴一帶,中間又回百嶺川橋兩次。五月二日回百嶺川橋一帶才算固定下來。大家部認為常移防壞處多,造成對新區惰況不熟悉,工具、材料、地形都不熟悉,影晌搶修工程進度。

現在經過三個多月的建設,該連同志對現場的搶修己有充分的把握。不但領導上對本管區每段路是什麼類型的鋼軌、枕木情況如何,甚至哪根鋼軌上有傷都知道。夜間溜道組候秉臣等同志都知道哪段有幾個彈坑,下雨那裡容易下沉,都清清楚楚。對沿線分布的材料,不論是大小零件,現在不論告訴那個戰士去取,都能隨心應手的取來。這都是「固定防區」的好處。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著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