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的調查統計,目前中國空軍現役戰機總數已經超過了2300架,較美國空軍的2079架,已經有所超出。在先進的四代半戰機數量上,我們的規模總數也超過了1200架,其中有超過600架為各型號的殲10戰機,即便是最早批次的殲10A戰機,我們也在「中期升級改裝」(MLU)中給它們換上了最新的JKL-24有源相控陣雷達,而一些早批次的殲11B也在進行升級改裝,通過殲11D的技術下放,升級出了最新的殲11BG,大幅提高了作戰能力。
五代機方面,目前殲20總數已經接近300架,雖然較美國空軍的450架F-35A尚有數量差距,但F-35A戰機具備初步作戰能力(IOC)和完整作戰能力(FOC)的不足200架。因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是在F-35尚未完全完成研發的情況下,倉促投入生產的,許多故障問題只能在「Block批次」中逐步完善,只有Block3批次才具備初步作戰能力,可以遂行1~2種任務,而Block4才是完整作戰能力的批次。但這兩個批次的產量都很少,且可靠性頻頻傳出問題,故而在可作戰的五代機總數上,中國空軍的殲20反而存在優勢。而且也需要說明一點的是,中國空軍的四代半戰機中,多數都是2004年以後生產的新機型,在機體壽命和材料水準上享有優勢,而美軍四代半戰機多半都是上世紀生產,本世紀升級的舊物。
當然,中國空軍目前也存在著與美國空軍的差距,雖然我們在戰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等機型上,都享有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但戰略轟炸機仍舊是我們的唯一短板。目前我軍只有100多架轟6各型號中程轟炸機,最新的改進型雖然加裝了受油管,增加了航程和作戰半徑及持續飛行能力,但轟6終究是中型轟炸機的底子,發動機的推力只能承受上限內的戰鬥需求。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一直在轟6身上糾結「是該多帶彈 還是多加油」的取捨。燃料增加意味著航程增加,但載彈量卻必須降低。而美軍的戰略轟炸機則不同,即便是滿掛載起飛,也依然能有不錯的航程和作戰半徑,這是我們不能比的。在這方面,我們是0。而且,美國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B21也即將大批量生產,這對我們來說,壓力十分龐大。
不過,我們也有自己的戰略轟炸機發展計劃,一款代號為「轟20」的戰略轟炸機據傳即將露面。如果這款戰略轟炸機真的能在預期內出現並量產的話,那等於補齊了中國空軍的最後一塊短板。如果這款戰略轟炸機的航程和性能能剛好滿足中國空軍遠程突擊需求的話,那麼其產量維持在60~80架是最佳的。若不能達到,則需要倍數生產,以數量彌補質量。在配合海基和陸基打擊體系的情況下,做到反擊的完善和打擊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