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打到現在,俄軍最擔心什麼
俄烏戰爭已經到了2年多,美國和北約軍援武器有用嗎?實事求是說,也發揮出重要作用。在開戰初期,戰線在基輔城下,而現在戰線在頓涅茨克州,俄軍後退大約700多公里。
美國和北約武器數量並不是很多,優點主要是高精度打擊能力。美國和北約260多顆軍用衛星每天都在對俄烏戰場進行拍照。
美軍和北約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無人偵察機每天24小時在黑海,波蘭等區域飛行偵察,監控俄羅斯軍事行動。
在德國的北約司令部每天24小時,在AI人工智慧系統和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上千名情報分析員都在分析研判衛星照片與飛機拍攝照片視頻資料,搜索俄軍軍事目標精確位置。
在北約指揮中心和烏克蘭總參謀部分散式指揮下,北約會將目標信息通過數據鏈,分發到前線烏軍各個作戰單位。
烏軍海馬斯火箭炮、GBD制導炸彈、無人機、巡飛彈、海王星導彈、亞瑟王神劍制導炮彈和風暴陰影巡航導彈就根據北約數據鏈傳輸的目標信息,對俄軍軍事目標進行高精度打擊。
導致俄軍從S-400導彈、莫斯科巡洋艦、A-50預警機、蘇35戰機等王牌武器,一直到指揮部,彈藥庫等高價值目標被命中。
有了美國和北約支持,烏軍變成了一支准信息化部隊。因此,俄軍在擁有絕對制空權,10倍以上炮兵火力,50倍火箭炮力量,絕對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實力,以及出動61萬軍隊的情況下,打了2年還沒有完全突破烏軍頓涅茨克大縱深防禦。
通常來說,俄軍有這麼大的力量優勢,最多三個月,烏軍就會崩潰。現在,俄軍打得這麼艱苦,一個7萬人口小城巴赫穆特打了8個月,1個1萬人口小城馬林卡打一年半,1個3萬人口小城阿瓦迪夫卡從開戰第一天就打,到了近2年才結束。
關鍵就是,美軍和北約明面上根本不出兵,不參戰。但是卻可以通過數據鏈,實時參與作戰,遙控指揮前線烏軍各個作戰單位。
正是因為了有了數據鏈,才能烏軍以極大劣勢,卻可以在戰場上堅持2年多時間,還能守住大部分戰線和陣地。
俄烏戰爭是一場高水平戰爭,在1500多公里戰線上。無死角的通訊鏈路,可以隨時隨地幾分鐘內實現精確打擊的火力投放。
甚至在俄烏戰場,部隊指揮官已經能完全複製紅警里的戰術,看著顯示屏指示單個士兵攻擊某個無法看到的目標,這徹底顛覆了幾萬年來人類軍隊的指揮方式。
而這裡的關鍵就是美軍和北約數據鏈系統,俄軍無法切斷北約數據線。美國和北約就一直能讓烏克蘭進行精確打擊,攻擊俄軍薄弱環節。
實際上,戰場監控、偵察是美國和北約,武器和精確彈藥是美國和北約提供,烏軍人員是美國和北約培訓,打擊目標也是美國和北約選擇的。這裡的核心就是能不能切斷數據鏈,打破這種僵局。
我軍已研發出克制武器裝備
俄軍一直都沒有很好的可以干擾數據鏈系統的武器裝備。而我軍已經未雨綢繆研發出相關武器裝備。這就是「RCT195B數據鏈跟蹤干擾站」,全部系統集成在一輛越野卡車上。
在俄烏戰場,在美國和北約支持下,烏軍從總參謀部、戰區指揮部,一直到每一門西方火炮。可以連成一個作戰整體都是依靠數據鏈。
甚至,烏軍無人機、導彈、巡飛彈的指揮控制,通信導航惡化信息傳輸也都要依靠數據鏈。那麼,能不能切斷和干擾數據鏈,就是能不能打敗美軍,打敗美國代理人武裝的最重要行動。
而我國「RCT195B數據鏈跟蹤干擾站」,就是在全面研究北約第16號數據鏈的傳播波次,數據傳遞機制以後,有針對性的專門出的對抗裝備。
而且,這很有可能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可以對數據鏈進行干擾的高級裝備。可以對美軍和北約數據鏈信號進行干擾、欺騙、攔阻等等方式干擾。
而現在,俄羅斯沒有這種裝備,在戰場上就很難佔據完全主動性。總體來說,在俄烏戰場上,烏克蘭打得其實不錯,北約提供的非顯性軍事資源,就是通過數據鏈傳輸的實時情報非常關鍵且重要。
而俄軍直到2010年,才發展出和美軍第16數據鏈基本對等的「詩歌」系統,而且現在也只有大部分新造的裝備才有,很多老的俄軍裝備還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