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熊姐
美國智庫又在拿中國說事要錢。
據觀察者網報道,12月13日,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布了一份有關計算機和電子產品、機動車、化工品、基本金屬、金屬製品、機器設備、電氣設備、製藥、IT和信息技術、其他運輸這10個戰略產業的研究報告。結論是:中國在前7個產業中,在全球遙遙領先;剩下3個產業,雖然目前還由美國主導,但這種主導可能無法持續,因為中國正在針對這些產業進行重點發展,尤其是已經在製藥和AI領域發力。鑒於美國和七國集團的市場份額正在迅速下降,華盛頓需要制定國家產業戰略,才能更好與中國競爭。

縱觀這份報告,ITIF的說法其實還是老一套,主要內容就是三個部分:中國已經崛起,美國要完了,國會快打錢。整體不僅沒有什麼新意,使用的數據也早已過時落後。
比如他們稱,中國電動汽車的年產量已經達到了全球的24.3%,然而,這個數據是2020年的。到了2022年,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全球電動汽車的年產量首次超過了1000萬輛,比前一年增長了近50%。其中,中國電動汽車年產量達到了全球31.7%,僅比亞迪一家產量就佔到了全球的18.1%,比前一年增長了211%。這讓中國在這一產業的領先優勢正在極其快速的擴大。

而在AI領域,在經過幾年發展後,美國的優勢也遠非ITIF所認為的那麼明顯。
有英國智庫稱,目前,美國和中國同屬人工智慧領域的第一梯隊。
美國在人工智慧的人才、設施、研究、商業化領域排名世界第一,在開發領域排名第二,在政府策略支持方面排名居中。
中國則在開發、政府策略支持、基礎數據量方面排名世界第一,在研究、商業化領域排名世界第二,在人才方面排名居中。尤其是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科技成果,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超美國。

同時,中美在成果轉化領域也各有側重。中國公司更多關注移動支付、無人機、智能駕駛等終端產品市場;而美國則關注人工智慧對經濟、網路安全、情報體系等重點領域的影響,以及人工智慧的監管問題。這讓兩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
也因此,雖然美國一直在晶元等能夠提升算力的硬體領域對中國嚴防死守,強調所謂「對華競爭」,但這樣的封鎖不僅沒能阻擋中國AI的發展,反而讓中國人殺出了一條與美國不同的血路。

歸根結底,ITIF撰寫報告炒作「中國7:3遙遙領先,動搖美國霸權」的目的,還是要求國會在預算方面更多傾斜,支持美國的產業化政策,以便與中國對抗。
ITIF稱,在2020年,這10個產業的經濟規模佔到了全球經濟的11.8%,中國的產值高於全球平均線47%,美國則低於全球平均線13%。而且,ITIF認為,這些市場份額的爭奪是「零和博弈」,即中國的產值和份額快速提高,就意味著幾十年前在這些產業領先的美西方和七國集團的份額正在極速下降。也因此,ITIF認為,美國需要制定國家產業戰略,擴大產出,才能重新從中國手中搶奪回失去的東西。

但其實,這種狹隘的眼光,正是美國人產業升級的絆腳石。
面對一些失去優勢的產業,他們所想的不是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做大蛋糕,開發新產業,而只想著要在原本的市場中搞「零和博弈」。在制定本國產業策略時,他們也並非聚焦產業本身,而是只想瞄準和狙擊中國,提升自身實力只是順便。目標從一開始就出現錯誤,結果又怎麼可能正確?
更何況,他們已經深深陷入了「中國的發展是對美國的威脅」的思維定勢之中,不僅忽視了中國在這些產業中的創新能力和貢獻,也忽視了美國在中國發展中可能遇到的機遇,以及中美在這些產業中的合作空間和潛力。他們建議讓美國政府加大對這些產業的投入和保護,以求在全球市場中佔據優勢,但這樣做只會讓美國陷入一種孤立和自我封閉的狀態,損害美國的長期利益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