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我國首批5位殲11B戰鬥機女飛行員順利完成單飛,標誌著她們已成為合格的殲11B戰鬥機女飛行員。根據報道,這5位女飛行學員平均年齡僅23歲,由飛行院校直接培養,從招飛入伍到駕駛殲11B重型戰機進行飛行訓練,她們先後經歷了初教6、教8、初教9、殲7G和殲11B這5種機型的訓練。
首批5位殲11B女飛行員順利完成單飛,不僅意味著她們歷經蒼涼大漠和高額載荷,憑藉自己的飛行技術駕馭廣闊藍天,還意味著我國空軍飛行人才隊伍建設的質量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全新的培養模式正在不斷推開,對提升空軍戰鬥力和飛行員隊伍質量建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伴隨著空軍老舊型號的戰鬥機的不斷退役,先進新型戰鬥機不斷服役,中國空軍戰機質量和規模也在不斷更新,那些曾經守護祖國藍天的老兵們也進入了服役生涯的倒計時。就在前不久,有軍事專家就表示解放軍空軍目前現役的200多架殲7戰機很可能將在年內全部退出現役,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先進的殲10C,殲16和殲20戰鬥機。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外界的關注。殲7作為我國空軍戰鬥機發展歷史上的一款重要機型,自60年代服役以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殲7不僅伴隨著中國空軍走過了最為重要的成長歲月,還是我國多款先進戰鬥機技術的奠基者,中國在殲7的基礎上發展了多種型號,還出口了500多架各型號殲7戰鬥機到30多個國家,如今它依舊是我國出口量最大的戰鬥機。應該說,當前殲20、殲16和殲10C等先進型號的戰鬥機大量服役,殲7已經逐步退出了一線戰鬥序列,退出現役只是時間問題了。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殲7戰鬥機是一款典型的二代戰鬥機,在高空高速性能方面較為出色,但在中低空機動性、航電系統、航程和載彈量方面均存在很大不足,已不符合現代空軍的作戰需求了。殲7是中國引進並仿製的蘇聯米格21F-13的國產化型號,基本繼承了米格21的設計,採用了單發、機頭進氣、三角翼的設計,機身細長適合高空高速飛行。
作為一款二代機,殲7的設計定位與米格21基本類似,均為前線高空高速戰鬥機,作戰半徑不大,僅700-800公里,主要依賴地面指揮引導來執行防空和攔截任務,併兼具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中國自上世紀60年代由蘇聯引進並仿製成功以來,殲7長期作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之一。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生產過程中,殲7衍生出了殲7B、殲7M、殲7C、殲7G和殲7H等多種型號,其可以攜帶2噸的載荷,能夠使用包括PL-2、PL5、PL-8、魔術R.550和AIM-9等多種型號的空空導彈,以及50公斤到500公斤的常規航空炸彈,或55毫米與90毫米火箭巢在內的多種武器。
殲7在60-70年代堪稱是一款非常先進的頂尖二代戰鬥機。中國曾先後將殲7出口到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埃及、蘇丹、坦尚尼亞、葉門、辛巴威、伊朗、緬甸和朝鮮等30多個國家,還曾參與過包括印巴戰爭、兩伊戰爭、斯里蘭卡內戰和烏干達內戰等多場局部戰爭,在實戰中取得了良好的戰績,為中國軍工出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和優異的口碑。
不過,殲7也並非毫無缺點。殲7作為一款二代戰鬥機,最高飛行速度可達2馬赫,最大實用升限可達1.87萬米,最大起飛重量僅為8.6噸,是一款追求高空高速性能的輕型戰鬥機。因此,該機航程較短,難以適應大航程和長航時的作戰行動。
而且殲7的有效載荷僅為2噸,難以執行高強度的作戰任務。同時,殲7的機體設計導致其在中低空的機動性較差,機頭進氣的進氣方式也限制了殲7安裝大口徑雷達的能力,這導致殲7的航電系統探測能力嚴重不足。這使得在越來越追求信息化,遠程高精度打擊的現代空戰模式下,航程短、載彈量低、航電系統落後、機動性不足的殲7戰鬥機已不符合現代空戰的作戰需求。
特別是在面對周邊國家裝備的F15、F16、幻影2000、蘇30MKI,甚至F22和F35這樣的隱身戰機時,缺乏隱身能力的二代機殲7,幾乎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要知道即便是在90年代,中國空軍的殲7戰機在面對其他國家的戰機和偵察機抵近偵察時,往往跟蹤監視不了多久就要被迫返航,然後換另一批殲7進行接力跟蹤監視。這也反映出殲7戰機的性能確實已是處於一個落後的場面。
最近幾年,伴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迅速崛起,殲20、殲16和殲10C等一大批先進戰機陸續進入部隊服役,中國空軍的現代化速度迅速提升。而殲7也逐漸從一線部隊轉入二線部隊和航空院校,承擔警戒巡邏和培養飛行學員的任務。隨著殲7戰鬥機的退役工作於2018年啟動,在2021年時,中國空軍還有12個航空旅裝備有350架左右的殲7戰鬥機,到了2022年底,大約僅有7個旅裝備有240架殲7。
可見,中國空軍換裝殲7的速度並不算慢,但如今中國空軍打算在今年內全部退役這200多架殲7多少令人比較意外。畢竟按照之前的換裝速度,殲7全部退役恐怕還需要2-3年的時間。更何況,中國空軍目前裝備的殲7戰鬥機服役時間並不算特別長,中國空軍自用的殲7戰鬥機到2006年才正式停產,最新的殲7G則是在2004年才交付部隊,甚至比首批交付的殲10還要晚。因而,如此快速的退役殲7戰鬥機,顯然不是因為壽命的因素,這裡面恐怕更多的還是基於產能情況和現實需求決定。
一方面,伴隨著中國航空工業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不僅中國空軍獲得了大量先進戰機,而且中國生產並交付這些高性能戰機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目前中國在戰鬥機生產過程中,大量運用脈動生產線和3D列印等技術手段,不斷提升戰鬥機的生產效率。
同時在戰鬥機的交付模式上也進行了大量工作,保證戰機的生產和交付速度可以滿足空軍對於的需求。要知道,戰鬥機的生產和交付其實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首先,用戶和生產企業需要對生產出來的戰機進行聯合檢查,這需要飛行員、機務、生產商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場,對外觀、航電、機載設備等進行一一檢查確認,確保這架戰機處於可飛狀態,各部分系統符合技術要求。
其次,還需要對生產好的戰機進行試飛,包括生產商的試飛員和用戶方的飛行員進行試飛,確認戰機的各項系統性能。隨後,用戶方的機務與生產商的工程師進行技術文件審查並移交相關材料,最後再由用戶方將戰機自行飛回。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戰鬥機在生產和交付過程中存在檢查、試飛和移交等相關環節。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勢必會影響戰鬥機的交付。
而戰鬥機在交付過程中往往是一批一批的,這就對於生產商和用戶方在生產交付過程中的協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前,成飛集團就曾發布消息稱為了提升戰機交付的效率,成飛專門成立了多個一對一接裝團隊,全線評估資源和工作計劃,圓滿完成了試飛任務,交付指標也再創新高。
由此可見,中國在戰機生產和交付過程中是下了很大力度優化調整的。而這也保證了中國空軍近年來可以快速獲得大批先進戰機。按照外界估計,中國空軍每年大約可以交付140架戰鬥機,其中大量是殲20、殲16和殲10C。由於這些戰機性能先進,1架的往往強於幾架殲7,因而從數量上看,全面取代殲7在生產環節並不存在很大問題。
另一方面,當前中國周邊的國際形勢較為嚴峻,中國空軍對於高性能戰機的換裝需求正在不斷擴大。特別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試圖利用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等在亞太地區複製烏克蘭模式的意圖非常明顯。美國不僅在亞太方向上積極拉攏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印度組成四方機制,共同對抗中國,還拉攏菲律賓和一些歐洲國家一起介入南海局勢。甚至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還在前不久訪問日韓兩國,矛頭直指中國。
此外,日本計劃將軍費提升到GDP的2%,並計劃研發巡航導彈等進攻性武器,二戰後日本首艘可搭載垂直起降艦載戰鬥機的航母加賀號也即將完成改裝。而韓國最近也在極速倒向美日,韓國總統尹錫悅發表所謂「日韓和解」的演講,並積極推進美韓軍演,都顯示出美日韓正在加強合作。
在台海方向上,美國新任眾議員議長麥卡錫有意效仿佩洛西訪台,菲律賓和澳大利亞在在南海方向上蠢蠢欲動。在西南方向上,印度空軍在年初舉行了大規模演習,針對的對象並不單單只是巴基斯坦。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對於高性能戰機的需求自然較為緊迫,像殲7這樣的二代機顯然並不符合空軍目前的需求,無法在面對對方的先進戰機時形成足夠的威懾力。考慮到未來中國周邊熱點地區爆發高烈度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快速退役殲7這樣的二代機,換裝更為先進的殲20、殲16和殲10C等高性能戰機已刻不容緩。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空軍計劃在今年全部退役殲7很可能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周邊環境安全局勢決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只不過以往讓二代機直接換裝最新型的戰機,往往飛行員需要適應和培訓,還要慢慢形成戰鬥力,可能還會需要一些時間,但顯然中國空軍是在實打實的準備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和狀況。而在殲7退出現役後,很可能會被大量改裝為無人機繼續發光發熱。
從俄烏戰爭的經驗看,現代化的無人機往往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殲7改裝為無人機後既可以承擔起自殺式攻擊機的角色,又可以攜帶武器充當起殲16和殲20等戰機的忠誠僚機,執行攻擊、反輻射以及誘騙敵方防空系統的任務。實際上,根據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的報告,中國空軍已在毗鄰台灣的前線機場部署了殲7無人機。而這對於守護祖國天空半個多世紀的老兵而言,無疑是一條最佳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