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外長庫列巴日前對媒體提到了烏對西方軍援的新要求——繼主戰坦克後,「首先是戰鬥機」。
但是戰鬥機,西方國家真的會給嗎?

《紐約時報》:戰鬥機是烏克蘭向西方提出的最新軍援要求
坦克之後是戰鬥機?
近段時間,哪些國家會向烏克蘭提供主戰坦克,成了北約內部的政治試金石。
面臨內外雙重壓力的德國最終同意放行「豹2」坦克的無奈之舉,令烏克蘭和北約歡欣鼓舞,同時也給德國招來了本不必有的「俄羅斯怨恨」。
所以,對於烏克蘭的戰機索求,德國總理朔爾茨一口回絕。

歐洲新聞台網站報道截圖(題圖為朔爾茨)
就連此前強烈支持向烏克蘭提供主戰坦克的德國副總理哈貝克,也明確反對向烏提供戰機。
哈貝克認為,烏克蘭要求西方提供戰機「可能走得太遠」,畢竟「坦克和戰機之間是有區別的」。

德國新聞網報道截圖(題圖為哈貝克)
其他歐洲國家的態度不像德國這麼堅決,但也相當複雜。
用英國廣播公司的話說,西方盟國在戰機問題上向烏克蘭發出「混合信息」: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被問及法國是否考慮向烏克蘭提供戰機時表示,「原則上不排除任何可能」,但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包括提供此類裝備不會導致緊張局勢升級。
·波蘭也不排除向烏克蘭提供戰機的可能性,但強調只有在與其他北約成員國「完全協調」的情況下才會採取此類行動。
·英國首相發言人則表示,英國的戰機非常複雜,學習操控它們需要數月時間,向烏克蘭提供這些飛機「不現實」。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截圖
最值得玩味的,還是對烏軍援「總操盤手」美國的態度。
雖然烏克蘭空軍司令部發言人近日表示,已有烏軍飛行員赴美等待接受培訓,且美國可能援烏的戰機型號也已確定,但美國總統拜登本周一在白宮外被記者問到美方是否會向烏克蘭提供F-16戰機時,卻回答「不會」。
《紐約郵報》報道截圖
鑒於此前在對烏援助火箭炮和坦克等敏感裝備問題上,美國都有過先拒絕、後同意的「出爾反爾」,有美媒就拜登的最新表態提出質疑。
美國《政治報》的報道認為,無法確定拜登所說的「不會」是「永遠不會」還是「目前不會」。因為美國政府一再表示,有關對烏軍援的決定取決於戰場實際情況。
報道援引美國官員的話說,在援烏問題上,美國「沒有排除任何特定的武器系統」。
報道還提到了另一種選擇:美國可能會通過第三方向烏克蘭提供美製F -16戰機。


美國《政治報》網站報道截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論稱,考慮到美西方國家此前的表現,烏克蘭相信,如果對它們施加足夠的壓力,自己就會得到所有曾被西方視為「紅線」的武器裝備。
「一年前,所有人都拒絕向烏克蘭提供海馬斯火箭炮,更沒人能想像烏克蘭能得到美國的『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愛國者』防空導彈。但迄今為止的事實表明,烏克蘭的要求一個個得到了滿足。」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截圖(題圖為F-16戰機)
「美國利用烏克蘭危機破壞了歐洲穩定」
簡單回顧烏克蘭危機近一年來的走勢會發現,美西方給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從最初的鋼盔、防彈衣和單兵反坦克導彈等防禦性裝備,一路升格到了無人機、榴彈炮、火箭炮、防空導彈、反艦導彈,直到現在被視為「陸戰之王」的先進主戰坦克。
問題是,這些東西真能幫助烏克蘭「擊垮」俄羅斯嗎?恐怕沒人相信。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之孫皮埃爾·戴高樂近日警告,西方向烏克蘭提供重型坦克將導致其未來向烏提供「更強大的武器」,從而增加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風險。
他進一步指出,美國對烏克蘭危機負有責任,而俄羅斯是受害者。「美國成功利用烏克蘭危機破壞了歐洲穩定」。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截圖
其實在北約內部,在援烏問題上的分歧早就存在。
日前,匈牙利與奧地利兩國國防部長在會談後重申,兩國都不會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並一致希望採取措施,防止危機升級。

塔斯社報道截圖
同樣是北約成員國的克羅埃西亞,也對西方有關烏克蘭的政策提出了強烈批評。
克羅埃西亞總統米拉諾維奇日前在一次講話中毫不客氣地指出,北約對烏克蘭越來越多的致命武器援助「極不道德」,只會延長衝突,造成更多傷亡。而延長衝突會讓歐洲付出代價,卻不會讓美國損失什麼。
路透社報道截圖
俄烏戰火被越拱越旺之際,美國主導的北約還想把更多北約之外的國家拉上武器援助的賊船,但最終卻自討沒趣。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日前訪問韓國時再次敦促韓國加強對烏軍事支持,但韓方重申,韓國的法律禁止向衝突中的國家提供武器。
在拉美,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和巴西總統盧拉日前也分別對到訪的德國總理朔爾茨明確表示,拉美國家不會向烏克蘭運送武器。
德國之聲:巴西總統盧拉表示巴西不想捲入俄烏衝突
伊朗《德黑蘭時報》發文稱,現在北約成員國的武器嚴重短缺,加拿大、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幾乎已清空了自己的庫存。為了補缺,北約又想讓更多國家加入對烏軍援行列,但事實上,北約無權這樣做。
文章指出,現實表明,在193個聯合國會員國中,只有大約30個國家跟隨美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或向烏克蘭運送武器裝備。這在本質上意味著,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反對美西方在這場危機中的立場。

《德黑蘭時報》報道截圖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環球深觀察》
策劃丨王堅
記者丨王琮
編輯丨林維
簽審丨王堅
監製丨關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