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山南市區東南方向不到300公里,有一處叫斗玉鄉的地方,這裡流傳著一個有關「將軍崖」的故事。當年,西藏軍區司令員張貴榮前來視察「三隴」公路建設的時候,因過度勞累,心臟病突發,殉職於此。張貴榮司令員犧牲的地方藏語稱「洛馬央」,意思是「狹窄的懸崖」,他殉職後,人們便將這裡改名為「將軍崖」,後人為寄思緬懷,在他殉職的地方立碑紀念。
從放牛娃到軍區司令員
張貴榮,1934年12月出生於內蒙古寧城縣三座店鄉烏蘇台窪。他出身貧農,幼喪父母,9歲起與兄張貴華以給地主放牛羊為生。1947年6月,寧城縣全境解放,這也給張貴榮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遼瀋戰役前期,曾有多支部隊在寧城地域集結、駐紮。那段時間裡,寧城地方人民群眾踴躍參軍,入伍總人數在7000人左右。1948年4月,張貴榮在附近的八台營子村給一大戶人家放牛,由於忍受不了地主的虐待,用石頭砸爛地主家的一頭牛的牛角後跑出來,加入了解放軍的隊伍。解放戰爭時期,他隨部隊參加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因作戰勇敢,多次受到表揚。抗美援朝戰爭中,他被評為志願軍英模代表。1953年1月,積極上進的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少年時期,張貴榮未能進學堂求學,文化知識都是參軍後所學。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他被所在部隊保送重慶步兵學校學習,因成績優異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並留校任教。1963年,任成都軍區步兵學校教員,之後任五十軍某團副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和步兵學校副校長等職。1978年,張貴榮被上級安排到北京軍事學院學習,在讀期間,他苦學苦鑽,數篇軍事學術文章被選登在學院學報上。因結業考試成績突出,被評為好學員。
1978年,張貴榮調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在全國人民奮力推進建設「四化」之際,他也在思考,如何結合西藏實際抓好軍區部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如何將軍區部隊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和經濟發展的大棋局,應當以什麼樣的新標準、新方法來科學、有序、穩步推進。1983年,張貴榮升任西藏軍區司令員。同年8月,他的署名文章《為加速我區部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而奮鬥》在《西藏日報》發表,文中寫道:「當前,培養一大批優秀指揮員是加速部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戰略措施。幹部的素質如何,能否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關係到黨和國家的興衰。」這是張貴榮長期學習黨和國家先進理論知識體系,堅持「一盤棋」思維的充分展現,見地深刻,廣受好評。
張貴榮經常說,干「四化」要有緊迫感,老牛拉破車休想干出「四化」,必須卡住時間的脖子,努力朝前趕路!他也是這樣以身作則,去實踐自己的宏願的。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幕的第二天,張貴榮便匆忙離開北京,啟程返回工作崗位。在成都中轉時,顧不上休息就去駐川辦事處調研幹部配備情況和其他工作;在三個女兒反覆央求下,他才利用午休時間和全家人一道去附近的照相館,照下了這些年來唯一一張也是最後一張合影。
恪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式
升任領導幹部之後,張貴榮就十分注重用科學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質效。調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後,他更加恪守「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工作信條,經常下到部隊基層調研,或面對面地指導工作,幫助部隊解決實際問題。他在海拔4900多米的昆木加哨所和戰士們一起過中秋節,夜裡就睡在哨所;率工作組徒步走進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墨脫,一路吃乾糧,喝冷水,住岩洞,翻雪山,穿密林,涉過毒蛇、螞蟥區;靠步行和騎馬去邊境檢查工作,行程一百多公里。張貴榮幾乎走遍了西藏軍區部隊基層、邊防哨卡,西藏邊防無處不留下他的足跡,灑下他的熱汗。
1983年10月,48歲的張貴榮帶領工作組來到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哨卡調研。哨卡四周冰峰林立,空氣稀薄,嚴重缺氧。在哨卡,他和每個戰士都談了話,把他們的要求和反映一一記在筆記本上。在調研該地區部隊結束後,結合發現的問題,張貴榮向軍區黨委作了彙報,號召幹部戰士自覺清理自己的思想,邊學邊查邊改,開展一次「公物還家」活動。1984年1月13日,《人民日報》登載了西藏軍區開展「公物還家」活動的消息:「西藏軍區廣大黨員幹部在學習整黨文件中開展公物還家活動,以實際行動糾正不正之風,當前已經清退公物兩萬多件,增強了群眾對搞好整黨的信念。……清退公物工作已結束的單位普遍組織黨員幹部用黨章的有關規定和《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對照檢查,吸取教訓,並且健全制度,堵塞漏洞。」這項工作成績的取得,是張貴榮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而結出的一項豐碩成果。
張貴榮常說:「作為領導幹部,不能光開會,動嘴不動腿。必須多做調查研究,到現場一線發揮作用。」在他的一個工作筆記本上,寫著這樣的話:「局面要打開,工作要過細,調查研究要認真。」
把生命定格在山頂
張貴榮非常珍惜在西藏工作的日子,彷彿有許多工作在等著他,他也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全然不顧高寒、缺氧等惡劣條件。一次,他帶工作組來到察隅某部,去邊防公路現場有一百多里,要穿越雪山、原始森林,道路十分險峻,只能騎馬和步行。張貴榮聽後一笑,說道:「地形越險越複雜,越是需要我們到現場跑一跑!」隨行人員不知道的是,他此次實地踏勘邊防公路現場前,已經出現了尿血。其實,不只是尿血,他下部隊前就患有肩周炎、左手中指甲溝炎、牙痛症及未查明原因的胸悶痛。在最後一次下邊防的路上,他隨身帶有10支消炎的青黴素針葯和一小瓶專治胸悶的藥片。他在駐林芝部隊醫院動了左手指手術,在昌都地區人民醫院補了牙並做了胸部透視。
其中,察隅邊防將興建6座水電站,分布在地形險要的山谷里,張貴榮上陡坡、爬懸岩,詳細查看每個電站,實地考察水源是否充足、冬季能否發電。從1983年12月16日開始,他帶領工作組從拉薩出發,先後到昌都、林芝、山南地區的師、團、分區、人武部和邊防點共69個單位,視察指導工作,行程約4500公里,歷時31天。
1984年1月15日凌晨,為了給邊防哨點的幹部戰士拜個早年,平時總愛穿舊衣服的張貴榮特意穿上新衣服,早早出發了。他帶領工作組乘車前往三安曲林鄉,後換乘馬匹,中午抵斗玉鄉吃午飯,上午行程約18.5公里。吃午飯時,他有說有笑,精神狀態很好。
吃完午飯,工作組從斗玉鄉出發,一小時後在一小台地休息。當時,警衛員何朝華聽張貴榮說胸部有點悶,就給他拿了一個蘋果。之後,張貴榮服下一粒自備的葯,15分鐘後繼續上路。繞東南側土坡前,他下馬休息幾分鐘後,即開始上坡,因坡陡不能騎行,他拉著馬尾步行。在離坡頂5米處,張貴榮突然暈倒了。何朝華急忙上前抱住他,隨行的工作組人員立即進行人工呼吸搶救,並派人呼叫附近部隊的醫生和擔架。15時51分,張貴榮同志停止了呼吸。運送遺體前,在他嶄新的軍衣兜里,發現了兩件遺物:一個下邊防站工作的筆記本和半小瓶未吃完的止胸悶痛的葯。
張貴榮司令員犧牲後,西藏軍區黨委於1984年2月22日作出《向張貴榮同志學習的決定》,號召軍區幹部戰士向他學習。10個月後,在他倒下的地方,西藏軍區指戰員為他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人們稱它為「將軍碑」,上書「一九八四年元月十五日原西藏軍區司令員張貴榮同志在此以身殉職」。此後,每年清明節,西藏軍區部隊和駐地幹部群眾代表,都會一同前來緬懷張貴榮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