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人與人之間往往如此,國與國之間更不例外。
這可不,看上去團結一致的北約和歐盟,後腳就開始起內訌了,普京卻可以長舒一口氣。
至少有這麼四件事值得注意。
一,英國危機四伏,美國卻在看笑話,拜登諷刺特拉斯。從上台時候的信心滿滿,到之後的呼籲英國民眾多給點時間,得意不已的英國首相特拉斯,終究還是踢到了鐵板上。
當下,英國正面臨著能源價格飆升、通脹加劇和英鎊貶值等一連串危機,包括倫敦在內的數十座英國城市,都爆發了抗議遊行。不少抗議者認為,特拉斯的表現連差強人意都算不上,必須立即遞交辭呈。
按理來說,英國面臨著一堆麻煩事,作為盟友,美國應該挺身而出才對,但拜登選擇了袖手旁觀。除了在一旁看熱鬧,美國還不忘施壓英國,要求英國和歐盟就「北愛爾蘭問題」早日達成協議。否則的話,美國可能會制裁英國。
10月15日,拜登表示,特拉斯的經濟方案是錯誤的,最終導致了英鎊大幅度貶值,而且不只有他一個人這麼認為。在拜登諷刺特拉斯之前,特拉斯已經找好了替罪羔羊——特拉斯將英國財長克沃騰炒了魷魚,還取消了一部分備受爭議的經濟方案。
然而,剛走馬上任的英國新財長,也沒給特拉斯面子,亨特公開承認,在特拉斯執掌英國的一個多月里,這位首相確實犯了一些錯誤。
現在的特拉斯,正面臨著「牆倒眾人推」的局面,約翰遜當時接管的,是一個要和歐盟脫鉤、重新倒向美國的英國,加上蘇格蘭北愛爾蘭挑事,局勢已經夠亂了。然而,特拉斯要面對的難題,卻比約翰遜多得多,說白了就是來收拾爛攤子的,不力不從心才怪了。
事實上,英鎊之所以會大幅度貶值,不能完全怪特拉斯,美聯儲瘋狂給全球經濟「注水」、對外轉移美國危機,也是很大的因素。深受其害的,包括英國、歐盟和土耳其等各大經濟體。
如果拜登夠客觀公正的話,在諷刺特拉斯的同時,應該對英國說一句抱歉。但在美國看來,世界各國為美國利益買單,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美國擁有美元霸權,英國卻早就不是曾經的大不列顛了。
二,法德連續爆發混亂,馬克龍和哈貝克譴責美國,美國卻裝作沒聽到。在寒冬將至的情況下,歐盟已經開始不淡定了,不少義大利民眾選擇了提前囤積煤炭,法國很可能會面臨斷電危機。
最遭殃的還是德國,隨著北溪管道被炸、俄歐「友誼」輸油管道被破壞,局勢對歐盟而言是怕什麼就來什麼。但對美國來說,這卻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於是就出現了接下來的局面:歐盟因為能源危機叫苦不迭,美國卻趁火打劫出口高價天然氣。
忍無可忍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副總理哈貝克,都用強硬措辭譴責了美國,美國卻擺出了一副「就是這麼橫」的姿態,敲歐盟竹杠的時候絲毫沒有手軟。當下,美國賣給德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本土的好幾倍。
有意思的是,雖然法德譴責了美國,但在實際行動上卻沒什麼舉動,沒有對俄羅斯取消制裁,也沒反制美國。現在的歐盟,已經被美國綁上了戰車,成為了美國維護霸權和趁機攫取利益的工具。另一方面,歐盟也不打算和俄羅斯緩和衝突,德國鐵了心要和俄羅斯對抗到底。
因為戰爭,俄烏軍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歐盟跟著倒霉,美國卻在隔岸觀火。不聲不響間,美國成為了最大贏家,只能說美國這招確實狡詐。
三,英國炮轟馬克龍。俄羅斯頻繁亮出核威懾之後,馬克龍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俄羅斯對烏克蘭使用核武器,法國不會用核武器作出回應。
馬克龍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稱這麼做是為了法國的利益著想,以及避免世界大戰爆發。
與強硬喊話俄羅斯的英國不同,法國說出了北約的心裡話,那就是「北約不會為了烏克蘭和俄羅斯正面較量」。因為北約明白,將俄羅斯推到懸崖邊上會有什麼結果。
問題在於,心裡認為不能和俄羅斯爆發正面衝突的英國,嘴上不想示弱。英國防長華萊士對馬克龍表示了不滿,華萊士認為,有意無意間,馬克龍亮出了底牌,在英國看來,如果俄軍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器,俄羅斯會面臨嚴重後果。
論打嘴仗,英國確實沒怎麼輸過,好像在克里米亞海域被驅逐的是俄軍艦而不是英國軍艦。但從英國的角度看,這麼說無可厚非,一是因為美英要給烏克蘭吃下「定心丸」,讓烏克蘭以為身後就是北約。二是因為英國要讓俄羅斯投鼠忌器,從而不敢使用戰術核武器。
還有就是,英法之間存在很多分歧,但凡是有對法國「落井下石」的機會,英國都不會錯過。通過譴責馬克龍,英國可以在國際上彰顯出所謂的強硬,卻掩蓋不了「日不落帝國」早已日落西山的事實。
四,事出反常必有妖,瑞典排擠德國。北溪管道被炸後,德國和俄羅斯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誰是真正的幕後黑手。當然,俄羅斯一口咬定稱,這件事就是美國乾的。
瑞典已經完成了對於「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初步調查,雖然說很可能是人為導致的,卻沒有將目標指向俄羅斯或者美國。10月15日,瑞典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那就是允許丹麥和德國單獨調查這起鬧劇,卻不讓德國和丹麥聯手行動,也不讓歐盟成員國聯手調查此事。
瑞典表示,之所以這麼決定,主要是為了避免瑞典的機密信息泄露。
以歐盟的實力,如果介入這起鬧劇的調查,弄清楚事實並不難,但從德國遮遮掩掩的表現看,這件事應該不是俄羅斯乾的。就和德國電纜遭到嚴重破壞一樣,調查結果很可能是沒有所謂的結果,最終變成「羅生門」事件。
考慮到瑞典有求於美國——瑞典急著加入北約,需要美國助一臂之力,這件事就更複雜了。
忽悠歐盟追隨美國的時候有多柔情,制裁和訛詐歐盟的時候就有多無情,完全一副「歐盟為魚肉,美國為刀俎」的樣子,只能說美國確實很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