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政治秀的俄羅斯,卻遭遇了戰場上的嚴重挑戰。
10月2日,俄軍從紅利曼撤退被視為俄羅斯軍事行動的失利,頓巴斯地區的戰略計劃受到極大的影響。
這對於剛剛舉行「四地公投」、宣布將用一切手段保衛領土的莫斯科而言,簡直是極大的羞辱。
然而,令俄羅斯喘不上氣的是,烏克蘭的攻勢並未停止,也不僅局限於頓巴斯。具體來說,烏軍有三個新動作,將影響俄烏局勢。
1、烏軍炮擊新卡霍夫卡。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3日報道,烏克蘭軍隊對新卡霍夫卡進行了導彈襲擊,當地政府稱共聽到了8次爆炸聲。
新卡霍夫卡屬於赫爾松、位於烏南,而烏南是烏軍反攻的另一戰線。
烏軍一直在雙線作戰,說明前期西方的武器支持是給力的,目的就是分流俄軍、拉長戰線、極大地削弱俄軍的戰鬥優勢。
這對於亟需兵力補充及後勤補給本就不足的俄羅斯很是難受。因此,俄軍目前最大的任務就是儘快取得突破、化被動為主動了!
2、烏克蘭封鎖通往俄解放區的道路。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3日報道,扎波羅熱州行政機構總委員會委員表示,烏克蘭封鎖了通往扎波羅熱州解放區的道路。
儘管扎波羅熱已經舉行公投,但只有70%的地區被「解放」,剩下的30%和首府扎波羅熱市仍處於烏軍的控制中。
如此尷尬的形勢,就必定導致了俄烏的潛在衝突。按照俄方的說法,烏軍以各種方式不許居民前往解放區,包括炮轟載有平民的車隊。
注意,這只是俄方的一面之詞,烏軍阻止的行為是正常且可以理解的,但是否炮擊過平民還不能一概而論。無論如何,重要的是,烏軍的行為暗示了俄穩固「公投後的四地」困難重重。
公投的四地,也是烏軍雙線反攻的爭奪區,無論是出於反攻的戰略意義還是維護領土完整,烏軍都會拼盡全力。這一點,俄羅斯不會意識不到。
既是守住前線,也是維護面子,俄羅斯的壓力只增不減啊。
3、烏軍要重建海軍。
據央視新網10月3日報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2日講話中宣布,烏克蘭將打造海軍新艦隊並實施所有重建海軍計劃。
不難想像,烏應該不是突發奇想要重建海軍,而是防止俄軍的海上登陸。而烏克蘭這一計劃公布的背後,也少不了美國的支持。
只不過純用烏克蘭的海防力量對抗俄羅斯還是不太行的,俄烏之間的海上力量較量,更多地集中在俄美之間。
據俄新社9月29日報道,俄羅斯新接收了兩艘核潛艇,即「科尼亞茲·奧列格」號和「新西伯利亞」號。
這兩艘核潛艇已經在此前的一系列軍事活動中證明了自己,並非「紙老虎」,即使面對號稱「全球第一反潛艦隊」的美國海軍時也遊刃有餘。
俄增強海基核力量,一劍指向烏克蘭,一劍指向美國,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自己能夠順利解決俄烏衝突。
對此,美國不會無動於衷的。
據美國《防務新聞》稱,號稱「史上最強航母」的「福特」號將在10月3日開始服役後的首次部署,與法國、德國、瑞典等國的海軍艦隊一起在大西洋進行演習。
美國的意圖很明顯,即使不和俄羅斯開打,也要把武器配備到位。也就是說,俄美雙方都已經把各自的王牌武器部署到了該部署的位置,就像是在互相「放狠話」。
總的來看,俄美在多方面的對抗都是在「極限拉扯」。儘管雙方都知道直接起衝突的後果不堪想像,但就怕萬一,一旦打起來了,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
因此,還是希望俄美雙方保持理智為上,將衝突降到最低烈度,用和平而不是戰鬥的方式結束俄烏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