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臨陣換將,乃是兵家大忌。最讓人熟知的例子,當屬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戰國時期的秦趙兩國發生戰爭,在戰爭進行到最高潮的時候,趙王突然臨陣換將,用趙括換下了久經沙場的廉頗,結果導致趙軍大敗,40萬士卒被坑殺。而這一兵家大忌,如今也發生在俄烏兩軍對壘之際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身上。
日前,俄羅斯國防部公開了一個重磅的人事任命,負責後勤工作的國防部副部長被普京給換了。按照俄國防部的消息,原本擔任國防部副部長的德米特里·布爾加科夫大將已經被撤換,接替他的則是被西方媒體稱為「馬里烏波爾屠夫」的米哈伊爾·米津采夫上將,曾擔任俄羅斯國防指揮中心負責人,是一名典型的「鷹派」,主張採取強勢手段解決問題。
那麼,普京為什麼早不換晚不換,偏偏要在進行局部動員期間的敏感時刻換掉負責後勤系統、向部隊提供一系列軍事武器裝備、物資和各項軍事運輸工作的國防部副部長呢?
其實,針對這一問題,很大程度上跟俄軍在前線上的失利有關。前不久,俄軍在烏克蘭東部地區遭遇重大失利,丟失了許多戰略要地,而這一失利也暴露了俄軍在後勤方面存在重大問題,也正是後勤補給跟不上,俄軍始終在烏克蘭戰場上一直打得十分吃力,不敢貿然前進,否則成了「籠中鳥」被一鍋端。
如今,作為生命線的後勤保障方面出了問題,自然就要立刻解決,不然拿什麼來保障俄軍在前線上的優勢,更別談要保障後面被召集上戰場的30萬預備役軍人了。
因此,在換上了負責後勤工作的國防部新副部長後,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安德烈·古魯列夫也坦言,新任副部長米津采夫將肩負起自己的使命,對後勤工作進行各項整頓,保障前線擁有足夠的物資和裝備,讓俄軍避免重蹈覆轍。
前任國防部副部長在後勤方面「不給力」,被換掉也很正常,但普京在這時候作出的決定,很可能犯了兵家的大忌——臨陣換將。特別是在兩軍對壘之際,突然換掉了原本負責後勤的主帥,換上對後勤較為陌生的新負責人,確實會對戰事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為什麼要說「對後勤較為陌生」呢?這就不得不來說一下,新上任的米津采夫上將到底是何許人也了。公開資料顯示,1980年,米津采夫曾畢業於加里寧格勒蘇沃洛夫軍事學校,後來又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從基層士官一路靠著自己過人的能力當上了俄聯邦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中央指揮所的一把手,隨後又在2014年擔任俄聯邦國防指揮中心的掌舵人,可謂是一線作戰指揮部隊的好手,在攻堅戰方面很有建樹。
不難看出,1962年出生的米津采夫畢業於俄羅斯知名軍校,不僅在蘇聯期間被外派至駐德國蘇軍擔任排長、連長,擁有豐富的一線作戰經驗,而且還指揮了俄軍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
不過,最讓人熟知的是,他指揮了俄軍對馬里烏波爾港口發起的攻堅戰,這場攻堅戰十分慘烈,最後以俄軍的「慘勝」而告終,而米津采夫本人也由此被西方國家和媒體稱為「馬里烏波爾屠夫」,可見其作風強悍。
當然,米津采夫打仗是一把好手,但並不意味著他在負責後勤補給方面也很出眾。作戰和後勤是一個不同的概念,一線的作戰部隊通常以作戰、殺敵為主,而後勤單位則以各類保障為主,不僅要時刻保障士兵吃得飽,還要提供各類作戰武器、軍事裝備,保持作戰的正常運轉,稱得上是一條「生命線」。
總而言之,換上作戰經驗豐富而後勤能力不足的米津采夫上將來分管後勤工作,普京心裡肯定有自己的打算,但這種臨陣換將的做法終究需要接受考驗,如果兩者不兼容,那可就犯了兵家的大忌,一旦戰爭全面開打,俄羅斯的後勤工作很有可能如之前一樣差強人意,甚至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