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平整理│抗美援朝(八)跨過鴨綠江的媽媽

2022年07月01日07:47:18 軍事 1389

迎著危險勇敢前進

70多年前的一個寒冬,在朝鮮大地上,呼嘯的凜冽北風伴隨著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正穿越著茫茫的雪海。戰士們踏著堅定的步伐,英勇無畏向前進,這就是赴往朝鮮的志願軍26軍的部隊。媽媽趙秀珍和她的戰友,26軍文工團和所屬77師文工隊,跟隨在這支部隊裡邊前行。

劉衛平整理│抗美援朝(八)跨過鴨綠江的媽媽 - 天天要聞

當時不滿16歲的媽媽,和一批上海女兵一樣,不懂得什麼是遠大的理想,更不會說什麼豪言壯語,只有一腔熱血一份真情,寫下赴朝的請戰書。媽媽和這些個小女兵オ得以離開了親愛的祖國,離開了出生地一一上海,奔向抗美援朝的前線。

媽媽和這些小女兵都來自江南,不曉得北方的寒冷嚴冬有多麼的厲害。

媽媽和77師文工隊的戰友們記得,赴朝鮮的那一天晚上,媽媽和她們就是從安東(現丹東市)過的鴨綠江大橋。志願軍26軍主力部隊是從吉林臨江入朝的。媽媽和一些後續部隊是從丹東入朝的。

那一天,天是那樣的黑,又是那樣的冷,她們跟隨部隊跨過鴨綠江,來到了朝鮮。

媽媽和她的一些戰友回憶說,剛一踏上朝鮮領土,山林在燃燒,民房被炸毀,被美軍燃燒彈燒得變了形的人和畜牲的屍體到處可見,令人慘不忍睹。

戰爭留給上過戰場的人的記憶,也可以說是創傷,是難以揮去的。戰爭可以結束,但記憶無法抹去,媽媽經常說起朝鮮戰爭的慘景,我們聽了都感到驚悚。

劉衛平整理│抗美援朝(八)跨過鴨綠江的媽媽 - 天天要聞

很多朝鮮人民軍及拖兒帶女的朝鮮老百姓,向我們邊境蜂擁而來。

部隊進入朝鮮國土,只見白天剛被敵機轟炸過的村子還在燃燒,老百姓在廢墟中尋找著自己的親人和財物,哭聲喊聲響成一片。

看到這種情景,更加激起了志願軍要為朝鮮人民報仇和打敗美帝侵略者的決心。

劉衛平整理│抗美援朝(八)跨過鴨綠江的媽媽 - 天天要聞

媽媽說,26軍這批文藝兵中的大部分人是從上海入伍的,年齡都在十六七歲,最小的只有14歲。在零下30至40度的極寒條件下,背著行裝迎著風雪翻山越嶺艱難行軍,對從來沒有經過戰爭鍛煉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考驗。行軍頭兩個夜晚,前方我軍就和美軍接上了火,媽媽和戰友們是冒著危險行軍的。

行軍中,還有另一個「敵人」,即極端寒冷。文工隊不少同志因氣候嚴寒凍傷了手腳,但是,媽媽和戰友們沒有一個畏縮不前的。文工隊里有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同志,擁有豐富的行軍作戰經驗。他們是部隊文藝工作的骨幹,對小同志、女同志的關懷無微不至。行軍時,這些老同志牽著小同志的手,幫著背背包和乾糧袋,宿營時幫助小同志打水燙腳。不少小同志在深夜行軍中又累又困,拉著老同志的背包邊打瞌睡邊走路,半睡半醒地完成了行軍任務。

老同志像大哥哥大姐姐照顧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一樣,媽媽說:這個情景讓人終生難忘。

劉衛平整理│抗美援朝(八)跨過鴨綠江的媽媽 - 天天要聞

到了朝鮮後,為了和前方誌願軍26軍部隊匯合,媽媽和文工隊戰友們的任務似乎就是行軍、休息、再行軍、再休息。永遠是走不完的路,翻山越嶺,涉水過河,從一個目的地到另一個目的地。

那時的行軍全部都是在夜間。白天因為有美軍飛機轟炸,部隊是不能行動的。有的主要路段,美軍飛機還在不停地輪番轟炸。所以只好晚上行軍,天亮之前就一定要到達目的地。

劉衛平整理│抗美援朝(八)跨過鴨綠江的媽媽 - 天天要聞

媽媽和戰友們隱蔽起來睡覺、休息。一般都被安排在山坳里朝鮮老鄉家,有時候也住在先頭部隊挖好的防空洞里,等天黑了再走。總之天天都是這樣。

由於朝鮮天氣特別冷,行軍又都是在夜間,看不清楚山間的小路,有的根本就沒有路。所以摔跤是經常的事情,有時候一夜走下來要摔上三四十跤,有的戰友沒站起來又摔倒了,也就是說,原地都可以連摔好幾跤。

劉衛平整理│抗美援朝(八)跨過鴨綠江的媽媽 - 天天要聞

媽媽文工隊的戰友金平記述,有的男同志「專職」數數,看這些城市來的女兵一夜到底能摔多少跤,逗得大家樂彎了腰。但是沒有關係,這些小女兵怎麼摔就怎麼爬起來。倒是讓北方的「老兵」看到了上海的小姑娘如何抗摔,真是樂死人。媽媽和這些上海女兵摔跤摔得太多了,她們人長得又小,還要背一個背包,還有一個挎包,內有生活用品、筆記本等。挎包帶上還掛有碗、缸子,隨身還有一件棉大衣。這些都是入朝前經過檢查後必需的裝備,一樣都不能少的。但是,有時候,有些小女兵真的走不動了,還要堅持走下去,因為每天晚上行軍都在百里左右,有時候還要多。摔跤摔得碗和缸子都少皮沒毛的,只要不漏照樣使用。

媽媽晚年,我經常陪她在濟南六里山散步,她時常和我說起在朝鮮行軍的故事,並說她能走路,是在朝鮮戰場上鍛鍊出來的。

劉衛平整理│抗美援朝(八)跨過鴨綠江的媽媽 - 天天要聞

77師文工隊媽媽的一位戰友沈其端記述:「有一天,我們到達駐地,一分隊剛被分配到山溝里,僅有一家房子可以宿營。剛進房門,突然聽到有飛機聲,我們向外一看,發現住房前不遠是一條鐵路,在鐵路上有一列滿載從祖國運來物資的火車,正駛進離我們駐地很近的山洞。火車上空有兩架閃著紅燈的美軍飛機緊跟著,看到這情景,我們正感到驚奇,還未反應過來,敵機就炸毀了機車,我們的房屋也被炸塌了。一些同志被壓在木頭和瓦礫中,有的同志還誤認為是敵機發現了我們,而引起轟炸和掃射。這時只聽到分隊長命令大家快速向後山撤退。大家爬出廢墟,看到火車車廂里有很多人往下跳。我們想,就是跳下來也不一定能生還,真為他們擔心。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又來了四架敵機繼續轟炸,扔燃燒彈,火車在烈火中燒了一天,直到天黑我們路過時,火車的鐵架子還是紅紅的。」

媽媽說,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剛從祖國押運物資到前線的志願軍20軍文工團隊一部分隊員以及一些後勤人員,很多人在這次押運中犧牲了,有些人可能和我們一樣還只有十五六歲,他們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被敵人奪走了。

媽媽經常對我講,在朝鮮,天天都有美軍的飛機、大炮來轟炸,炮彈呼嘯而來,從頭頂上飛過去,危險無處不在。

老馬根據母親趙秀珍的口述和有關資料整理

2020、7、20

2022、6、25修改

劉衛平整理│抗美援朝(八)跨過鴨綠江的媽媽 - 天天要聞

老馬根據母親趙秀珍口述和有關資料整理

劉衛平整理│抗美援朝(八)跨過鴨綠江的媽媽 - 天天要聞

作者劉衛平

作者劉衛平,中共黨員,1970年11月入伍,曾任濟南軍區後勤十分部政治部秘書科科長,陸軍中校。歷任戰士、文書、副班長、班長、排長、副指導員,分部軍械處助理員、分部政治部秘書科幹事、分部教導隊副教導員、分部政治部秘書科長副科長、科長。

1990年轉業在山東省農業委員會,後在山東省農業廳,先後在省農委調研室、科教處、基層處和農業廳市場信息處工作,先後任主任科員、副處長、調研員、處長等職務。2013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先進個人稱號。」

2014年退休後,先後任山東農產品批發市場副會長、秘書長,山東省老科協科普宣教委秘書長,山東電子學會理事,山東信息化智庫專家,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

多次在中央、省級刊物,發表過有關農村政策、農業科技、市場信息的論文、調查報告等。參與過一些涉農著作的組稿、撰稿,有的獲得省政府學術獎勵。參與編寫巜中國農業全書山東卷》,《山東農業史志》,《思想政治工作指南》,《紅色保密故事》等書籍。

整理了父親劉乃晏的回憶文章,編輯了《父親抗日戰爭的故事》、《父親解放戰爭的故事》、《父親出國作戰的故事》、《父親和平時期的故事》,父親回憶錄《黑石庵失散記》,小說《空石》,《我的童少年記》,《戰鬥不止的父親》等文章。其中《父親解放戰爭的故事》、《黑山庵失散》已出版。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著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