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內閣倒台,「友華派」出任外長,是否意味著中菲關係將迎來改善?是哪些因素促成小馬科斯作出調整?
中期選舉慘敗,小馬科斯大勢已去。為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只能斷臂求生,將之前的心腹們全都推到台前當犧牲品,要求他們主動辭職。據央視新聞5月25日消息,截至目前,菲律賓政府已經有52名部長級官員主動遞交了辭呈。除了經濟團隊的部分成員保留外,其餘部門的大多數職位都有了大幅變動。
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莫過於菲外交部長職位的變動。菲原外長馬納羅已經辭職,接替他的是菲原副外長拉扎羅。外交部長人選的變動,或預示著菲律賓的外交政策將出現轉向。拉扎羅在菲外交機構資歷深厚,長期負責處理中菲雙邊事務以及東盟事務。去年南海緊張局勢加劇之際,就是由拉扎羅主要負責與中方對話溝通。
其實早在杜特爾特時期,拉扎羅就是菲律賓政府中,處理中菲關係的關鍵人物,綜合各方的報道來看,她在南海以及中菲關係上,態度相對務實,也曾經說過不少利好中菲關係的話。例如2021年底,也就是杜特爾特政府執政末期,她曾在一場中菲論壇上公開表示,無論從地理還是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菲都是天然的朋友,並主張推動中菲關係以及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深化,推動「南海行為準則」的落地。所以她當時的言論,也被不少媒體視為菲外交機構中的「親華」派。
如今小馬科斯在中期選舉後,選擇將拉扎羅推到台前,主持菲律賓的外交工作,說明他在外交上可能已經開始轉向,中菲關係或將迎來新的局面。如果小馬科斯真打算糾偏,無疑是明智的選擇。一方面,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菲律賓勾連美國沒少在南海挑釁我國,但不僅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反而還讓菲律賓有了「烏克蘭化」的趨勢,極大惡化了自身地緣處境。
另一方面,現在東盟國家幾乎都統一了戰線,安心搞經濟,不摻和地緣鬥爭。這其中基本上只有一個另類,那就是菲律賓。結果也都有目共睹,東盟其餘國家,尤其是和中國走的比較近的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反倒是菲律賓,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經濟問題,這也是小馬科斯輸掉中期選舉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重要的是,現在菲律賓如果還不趁早糾偏,那麼東盟搭上中國的快車時,也就沒有其一席之地了。據外交部網站消息,5月25日上午,中方高層乘坐專機抵達印尼,與印尼總統舉行會談,並敲定了諸多合作事宜。再往前追溯,中方在貿易戰爆發後,外交重心一直都放在東南亞。就在前幾日,中國-東盟經貿部長特別會議上,雙方共同宣布完成自貿區3.0版本的談判。這些好消息都表明,在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關係正在加速深化。如果菲律賓執意要為美國火中取栗,在中國與東盟間充當「楔子」的角色,那麼得罪的可不僅僅是中國,而是將犯下眾怒。
所以在面對內部經濟發展壓力,以及外部大趨勢的境況下,小馬科斯如果尚存理智,就應當求變,主動改善中菲關係。當然,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拉扎羅雖然此前的涉華言行相對務實,但她終歸還是要遵從小馬科斯的外交戰略。對我們來說,小馬科斯願意懸崖勒馬自然最好,中菲完全將重點放在合作而不是分歧。但同時也要保持底線思維,隨時做好維護南海主權權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