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部岩手縣大船渡市的山火,已經燃燒了一周之久,超過2600公頃的土地被大火吞噬,成為日本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
面對這場災難,超過2000名消防員全力撲救,動用了直升機、高壓水槍等各種手段,卻依然無法徹底控制火勢。這場山火不僅暴露出日本在森林防火上的短板,更讓人質疑,日本政府在應對突發災害時,是否真的具備足夠的應急能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日本政府的應對方式,似乎越來越「向美國看齊」——既缺乏高效的協調指揮,也缺少果斷的決策執行。猶如年初的加州大火,日本政府面對災難時的反應遲緩、資源調配混亂、缺乏前瞻性防範措施。
日本似乎正在走上一條「美式救災」的不歸路。
火勢失控,日本政府反應遲緩
在災難面前,時間就是生命。然而,日本政府在此次山火應對中,展現出的不是迅速反應,而是典型的官僚作風。火災爆發後,岩手縣政府最初只是發布了一些警告信息,並未採取積極的滅火行動。直到火勢蔓延,形勢失控,政府才緊急調動消防力量。然而,由於前期的準備不足,滅火資源有限,救援力量的部署也相當遲緩,導致火災迅速升級。
對比之下,中國重慶2022年的山火,同樣發生在高溫乾旱的情況下,但當地政府在短時間內迅速組織救援,調用無人機、直升機、大型機械設備,並發動全民參與滅火,僅用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成功控制火情。而日本此次的火災,政府反應卻遠遠落後,缺乏高效的應急管理能力。
應急體系脆弱,日本如何變成「美式救災」?
如果說日本在這次山火中的表現令人擔憂,那麼更值得警惕的是,這已經不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在重大災害面前「掉鏈子」了。
回顧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和福島核事故,當時日本政府的表現同樣乏善可陳。面對核電站泄漏,日本政府的決策極其猶豫不決,甚至在最初階段刻意隱瞞信息,導致核污染擴散,最終釀成了全球關注的核災難。如今,在這場50年來最嚴重的山火面前,日本政府的應對仍然顯得低效、拖沓、甚至有些無能,令人不禁要問,日本的應急體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實際上,日本的災害應急模式,近年來越來越接近美國式的「被動救災」。在美國,每當山火發生時,政府通常反應遲緩,甚至乾脆放棄控制。比如2023年夏天,加州山火蔓延數周,拜登政府直到火勢失控才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而更早的夏威夷毛伊島的山火,更是徹底暴露了美國政府的救災混亂——消防系統老化、政府指揮失當,最終導致上百人死亡。
日本的應急體系,如今似乎也正滑向「美式救災」的方向:災前缺乏有效預防,災中反應遲鈍,災後則以經濟補償敷衍了事。這種模式不僅難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還會讓國家在長期應對危機時,陷入被動和失序。
氣候變化加劇,防災能力依然停滯不前
日本氣象廳的數據顯示,2024年初,岩手縣及周邊地區的降水量大幅減少。大船渡市1月份的降水量只有20毫米,僅為30年平均值的一半,而2月份更是降到了只有2.5毫米。這種極端乾旱天氣,使得森林變得異常乾燥,極易引發火災。
但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並不是借口,因為全球許多國家都面臨類似的挑戰,卻並非所有國家都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火災失控問題。
這次岩手縣的山火,如果日本政府能夠提前加強森林管理,建立專門的消防巡邏隊,加強火災預警系統,及早清理森林中的可燃物,火勢根本不會蔓延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但現實是,日本政府仍然像幾十年前一樣依賴傳統的「滅火」模式,而不是「防火」模式。這不僅反映了管理上的落後,更揭示了政府在防災理念上的滯後。
災難暴露深層次社會問題
這場大火的影響,遠遠不止於燒毀的土地和失去家園的居民。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日本社會長期以來積累的老齡化、地方財政惡化、官僚主義橫行等問題,在這次火災中被徹底暴露出來。
日本的農村地區,早已陷入人口急劇減少、公共服務衰退的困境。岩手縣這樣的地方,年輕人幾乎都外出打工,留在當地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當災難發生時,許多老人行動不便、難以及時撤離,加上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消防力量也極其有限,這讓火災的救援變得更加艱難。
更嚴重的是,日本政府對災後重建的承諾,往往只是口頭上的承諾:2011年福島核災難後,大量災民流離失所,政府承諾的賠償遲遲不到位,甚至到今天,還有許多受害者仍然在申請救助資金。
如今,岩手的災民是否會重蹈覆轍?這一點讓人不得不感到擔憂。
日本需要擺脫一切向美國看齊
這場山火不僅是一次嚴重的自然災害,更是對日本政府應急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而事實證明,日本政府的表現,完全無法令人滿意。
如果日本繼續效仿美國那套「事後救災」模式,那麼未來類似的災難只會更加頻繁,損失也會更加嚴重。
災害無法避免,但政府的責任,是儘可能降低損失、保護人民。然而,這次山火讓人們看到的,卻是日本政府的遲緩、混亂、失能。如果不徹底反思應急體系的弊端,不調整防災策略,那麼日本未來只會面臨更嚴重的災難,而人民的信任,也將在一次次的危機中被徹底燃燒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