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普京親口說,國人都不知道,原來中國製造已經如此強大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過去,中國製造往往難以擺脫被貼上「廉價」以及「低質」這類負面標籤的命運。

在一些高端產品和核心技術的範疇,中國製造所佔的份額相當有限,在相關領域中明顯缺乏話語權。

而據俄羅斯《衛星社》網站12月4日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於「俄羅斯在呼喚」投資論壇講話期間「盛讚」中國。

他稱,現今中國製造商在汽車製造這一關鍵領域已斬獲「輝煌成就」,他特此示祝賀。

其實普京總統也並非第一次誇讚中國,所以當不少網友再聽到普京的「盛讚」時,難免會有些心存質疑,這次究竟是誇獎,還是想扼制我們的發展,不斷對我們進行「捧殺」?

現在的「中國製造」,到底配不配得上普京口中的「輝煌盛世」?

曾經的「中國製造」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新中國成立後,製造業才逐步開始發展,初期工業基礎薄弱,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後,生產工藝不夠成熟,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製造業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依賴進口,由於對國外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無法掌握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難以生產出高質量、高性能的產品。

也因此,不少國家對於中國製造的產品視為「低質」「廉價」的商品。

就說汽車領域,早期國產車發動機技術落後,動力輸出不足且不穩定,油耗較高。像早期的國產轎車,發動機動力很難滿足高速行駛或滿載爬坡等需求,並且在使用幾年後,發動機容易出現動力衰退、抖動、異響等故障。

即便是工藝水平,也不盡如人意。

車身的焊接、塗裝等工藝水平有限,車身強度不足,容易出現鏽蝕現象。一些國產車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車身底部、車門邊緣等部位容易生鏽腐蝕,影響車輛的使用壽命。

由於早期裝配環節的質量控制不嚴格,工人的裝配技術和經驗不足,導致車內異響問題頻發。車輛在行駛過程中,車內常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嘎吱聲、嗡嗡聲等異響,嚴重影響駕乘體驗。

與其將其稱作汽車,不少外國網友更願意將它視為「老頭樂」,根本就看不上!

不過時至今日,普京之所以會在論壇上「盛讚」中國製造汽車,也有一定的依據。

很「能打」的中國汽車

根據俄羅斯權威的汽車市場分析機構 Autostat 發布的詳盡數據表明,在 2024 年 10 月這個時間段,中國品牌在俄羅斯乘用汽車市場的表現極為出色,在銷量前十的排名中成功佔據了多達七席。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汽車領域佔據了俄羅斯市場的一半還多。

在當月,俄羅斯汽車市場乘用新車的銷售總量達到了 171,179 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了 52.4%,不僅在俄羅斯帶動了中國的汽車銷售市場,還間接帶動了俄羅斯的汽車銷售市場。

具體來看,俄羅斯本土品牌拉達以 26% 的顯著市場份額穩穩位居第一,其銷量高達 44812 輛,而在外國品牌當中,哈弗銷量達到了 23801 輛,吉利的銷量為 17163 輛,奇瑞的銷量達到 15140 輛,長安銷量為 10973 輛。

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喜歡中國汽車,也有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愛上了中國汽車,而之所以我們的汽車品牌能夠受到俄羅斯市場的歡迎,產品的硬實力就是關鍵!

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美日韓等西方國家的汽車企業受制裁影響,紛紛主動退出俄羅斯市場,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白,此時中國汽車得以迅速填補這一空缺,滿足了俄羅斯市場對汽車的需求。

當時許多俄羅斯人並不看好中國製造的汽車,但由於國內市場可供挑選的汽車品牌稀少,所以他們不得不選擇中國的汽車。

可當他們看到中國品牌的汽車後,他們可謂是看花了眼,因為我們的汽車涵蓋了轎車、SUV、MPV 等多種車型,能夠滿足俄羅斯消費者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偏好,無論是城市日常通勤、家庭出行還是越野探險等,都有相應的車型可供選擇。

汽車的品類多種多樣,質量也非常「能打」。

近幾年來,中國汽車企業開始發力,在技術研發、生產工藝等方面不斷投入,產品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一代又一代的性能的疊加,使得中國汽車得到了俄羅斯消費者的認可。

因此在「俄羅斯在呼喚」的投資論壇上,普京專門指出,中國朋友成功吸引了最有經驗、最有前途的專家,包括來自全球汽車行業曾經領先國家的專家,並成功創造出比歐洲品質更好、更便宜的商品。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採取了禁止歐洲投資者與俄羅斯合作的舉措,其表現「非常不像盟友」應有的作為,不過這種無理的禁令並不會給俄羅斯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損失。

相反,那些歐盟國家將因此面臨嚴峻的困境,他們未來將難以合理的價格獲得能源供應,也將失去俄羅斯的銷售市場。

對於我們來說,在過去,國外對於中國汽車的看法曾經普遍較為負面,他們普遍認為中國汽車嚴重缺乏發動機、變速器等關鍵部件的自主研發技術,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而且在品質和可靠性方面,還容易出現損壞、耐久性不足,這些負面評價,無疑給中國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霾」!

2021 年,整個世界的汽車行業由燃油車時代邁入了電動智能化時代,在這個關鍵時期我國率先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機遇,開始研發和攻克,於是新能源汽車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爆發。

此後,我國汽車出口量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開始一路「狂飆」。

2022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強勢攀升至 310 萬輛,成功超越德國,一躍成為全球汽車出口量排名第二的國家,緊接著在2023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更是呈現出驚人的暴漲態勢,達到了 491 萬輛,力壓日本,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球汽車出口的第一大國!

德國著名的《經濟周刊》曾表示,中國汽車在歐洲市場上的身影正變得越來越多,其存在感與影響力與日俱增。

根據歐盟極具權威性的運輸與環境組織(T&E)所開展的研究顯示, 2024 年結束之後,歐洲市場上銷售的電動汽車中,將會有令人矚目的四分之一的份額來自中國。

而針對這一狀況,德媒不得不承認現階段的德國汽車確實「甘拜下風」!

這樣「能打」的中國汽車,我想普京總統對此並非「捧殺」,而是由衷的誇獎,當然這也不乏含有羨慕的成分。

「中國製造」不再貶義

不止是中國汽車,其它的「中國製造」的商品也同樣如此。

根據俄羅斯央捷科斯電商公司開展的調查結果表明,曾經俄羅斯人對「中國製造」存在著一些最為普遍的偏見,認為其質量欠佳、價格低廉,甚至存在假冒名牌的情況。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他們對「中國製造」的商品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在日常生活中,俄羅斯人也會主動選擇來自中國的各類商品,從電子產品到家居用品,從時尚服飾到美妝護膚,涵蓋了眾多的領域,調查發現,已經約有 70%的俄羅斯人會專門去購買中國商品。

這一數據清晰地表明了,俄羅斯消費者對中國商品態度的「大轉變」!

不僅是傳統的日用百貨領域強大的生產與供應能力,在製造業層面,自 2010 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功登上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的寶座至今,這一領先地位始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撼動!

如今我們已經連續 14 年穩定保持製造業總體規模全球第一的「輝煌成就」,不過這一成績絕非偶然,而是我國長期堅持工業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投入以及不斷推動技術創新的必然結果。

2023 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規模超過 3.3 萬億元,如果將時光回溯至 2012 年,會發現如今的研發經費竟是當年的 3.2 倍之多!與此同時,我國的研發投入強度達到了 2.64%,成功超越了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

不得不提的是,我國還是全世界範圍內獨一無二,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羅列的 41 個工業大類、207 個工業中類以及 666 個工業小類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這樣完整且全面的工業體系,為我國製造業在原材料供應、研發、生產、銷售等多個關鍵環節,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並逐漸形成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即便是在高要求的高端製造和智能製造領域,我國所展現出的實力也極為強勁。

當前國產大型客機 C919 已經成功實現商業運營,與此同時國產支線客機 ARJ21 不僅投入使用,還積極開展了各項演示飛行。此外我國在航天領域也不斷取得新成就,如載人航天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都展現了在航空航天高端製造方面的強大實力。

智能製造領域,眾多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有多達 421 個示範工廠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些工廠擁有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化的生產管理系統以及高效的資源配置,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而這些也在不斷證明一點,中國製造早已不再是「低質」的代名詞!

不過在一些領域我國仍有不足之處,像半導體晶元、高端數控機床、航空發動機,目前來看仍然依賴進口技術和設備,所以我們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

雖說我國的發展態勢足以令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為之震驚,但如今我們所匱乏的,無非是時間的積澱,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定會在各個領域發揮出最閃耀的光芒!


參考資料:

2024-12-05 今日蕪湖 《「中國造」質量「太能打」!70%俄羅斯人專門購買中國商品,普京:我們為中國感到高興》
2024-12-04 參考消息 《俄媒:拋棄偏見,俄羅斯人愛上中國貨》
2023-12-22 新華社 《數讀中國這十年:研發經費超3萬億元 創新引領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