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華髮起10餘起調查後,中國果斷對印出手,宣布徵收反傾銷稅

據《環球時報》援引商務部本月5號發布的公告稱,我國將繼續對原產自印度的進口鄰氯對硝基苯胺開徵反傾銷稅。稅率為31.4%-49.9%,徵收期為5年。根據公開渠道信息顯示,印度國內的鄰氯對硝基苯胺產能十分龐大,如今更是到了嚴重過剩的地步,超過一半的銷量依賴出口海外,同時也成為了我國唯一的進口來源國。這種應用在染料領域的化工產品,使得我國企業長期承受著生產經營不穩定的風險。應國內企業的請求,商務部耗時一年時間進行調查,最終決定從本月13號開始,對印度產鄰氯對硝基苯胺開徵反傾銷稅。

同我國進行縝密調查的反傾銷措施相比,印度發起的對華反傾銷措施顯得格外隨意。光是在去年下半年,印度就連續對我國的出口商品發動了十幾起反傾銷調查。不僅如此,前段時間召開的達沃斯論壇上,印度的產業政策官員當眾宣稱,只要中印兩國能夠在邊境問題上保持和平態勢,印度就可以放鬆對中國投資的嚴格審查。

這番言論立即被我外交部駁斥,並指出這恰好證明了印度政府在對待在印經營的中企時,所採取的一系列歧視性措施背後存在著政治考量。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印度一手掀起的這波對華反傾銷浪潮,最後往往是戛然而止。事實上,印度從去年下半年啟動的多輪對華反傾銷調查,都是以低稅甚至是無稅而畫上句號。

這充分說明,即便莫迪政府想要藉助經貿工具去炒作政治議題,可是中印經貿所牽涉的現實利益,以及印度國內上下游產業對中國製造的依賴程度,迫使莫迪政府不得不選擇「高高舉起,輕輕放下」。而此時的印度媒體會心照不宣的隱去這段事實,保護莫迪政府最後的體面。事實上,莫迪政府唾面自乾的行為遠不止如此,滿心期盼著從大國博弈當中漁翁得利的印度,2023年從我國進口的商品金額再度同比增長,中印貿易規模也保持著擴大趨勢,如今依然達到了1362.18億美元的規模。

反倒是被莫迪政府反覆掛在嘴上的「印度製造業」,在莫迪執政的這些年裡不升反降,2023年印度製造業佔GDP比重為17.7%,這一表現低於2021年的18.7%,也低於2020年的18.3%,距離莫迪當初提出的,在2020年提升至25%更是相差甚遠。

可以說,「印度製造2.0」已經成為了莫迪許諾給本國民眾的一張「大餅」,對外吹噓的天花亂墜,到了執行層面就變得一地雞毛。但是商務部的反制舉措也在提醒著我們,即便今天的中國掌握了全世界最齊全的工業門類,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可以自主生產出一切產品。以本次被我國徵收反傾銷稅的印度產鄰氯對硝基苯胺為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隱形冠軍」,平日里不為人所關注,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相關供應鏈上的生產經營,最重要的是中國完全依賴進口。

站在防患於未然的角度上,尤其是在美西方對我國的戰略圍堵越發歇斯底里的背景下,中國很有必要儘快剔除掉這些不穩定因素,利用反傾銷稅這道「屏障」所爭取來的時間,盡最大可能填補國產化的漏洞,早日在一些細小分類項目上擺脫受制於人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