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日本是七國集團輪值主席,作為東道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今年年初閃電訪問了法、意、英、加、美五國。表面上來看,這是作為輪值主席的例行公事,但在日本軍事擴張背景下,這次「閃電訪問」,卻格外有深意,分明是為了串聯5國對抗中國。
在岸田出發前,他在國內的狀況並不好,雖然去年年底他通過一系列法案完成了自衛隊的擴張計劃,越過和平憲法令自衛隊獲取了裝備進攻性武器的機會,還解決了一部分自衛隊海外駐派的問題,給未來修憲讓日本成為「正常國家」奠定了基礎,但他在經濟上的表現太過無能,與其軍事野望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岸田的領導下,日本政府對去年的美聯儲加息縮表持不干預政策,任由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來調節經濟,在美聯儲的「有形之手」干預下,「無形之手」成為了經濟侵略的武器,日本經濟迎來了四十年來最大的潰敗。
而岸田政府在日元爆炸性貶值,國內經濟通脹持續高漲的臨界點,才作出一定聊勝於無的干預,結果就是日本通脹率達到3.8%,食品通脹率達到6.9%。根據宏觀經濟數據的粗算,假設一個人在2021到2022年僅持有日元儲蓄,其資產貶值在兩年間就超過35%,若是其生活在日本,計入基本生活用品的漲價,則資產相對貶值將超過50%。
而岸田在這種環境下仍不放棄自己的擴張野心,借用西方反華的環境背景,與G7國家中的其他盟友狼狽為奸、沆瀣一氣,通過了日本戰後最大規模的擴軍計劃,想要將日本國防支出佔比提升到2%。重視擴張輕視民生讓岸田的支持率雪崩式下降,很快就低於危險警戒線。
在去年年底,岸田的支持率下跌到了驚人的22%。而與他同一黨派的安倍哪怕是在「安倍經濟學」最失敗的執政末期,支持率也在30%上下,整個執政生涯所計最低支持率為29%。同為鷹派首相,岸田上任僅僅一年有餘,就超越了安倍執政將近九年的下限。
這也是岸田新年急於外交的根本原因。對嚴峻的國內形勢,岸田挽救自己的方法仍舊是尋找一個「靶標」,對外轉移國內矛盾。而作為G7的2023年度輪值主席,借用西方的力量,來針對中國這個「共同對手」,無疑就是岸田最好的方案。
此次岸田的出訪內容就和團結G7對抗中國高度相關,在歐洲行程中,岸田頻繁提及所謂的「安全」形勢,還與英國簽訂了《相互准入協定》,准許英日兩國相互駐軍,一邊向亞太地區引入英國的力量,一邊繞開和平憲法,獲取自衛隊的海外駐派權。
在北美的訪問行程中,由於美加兩國本身就是太平洋國家,岸田對「中國威脅」的渲染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在加拿大,岸田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達成了共同維護「安全形勢」的共識,約定一同推進日加行動計劃,特魯多盛讚稱:「G7在你偉大領導下,開啟了一段在全球安全議題上合作至關重要。」
而在訪美行程中,岸田更是帶著大禮,期望得到美國的支持,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支持率。去年年底日本通過的三份安全和防衛政策文件,根據美國的意向,重新規划了日本的安全戰略與國防戰略,基本達到了幫美軍在東亞省錢省力,同時加強對付中國的目的。
而且日本自衛隊擴軍計劃中的很大一部分武器,都需要美國軍火商參與。尤其是此次突破和平憲法的進攻性遠程導彈,日本計劃先採購美國生產的「戰斧」導彈,達成擁有遠程對地巡航導彈的基本目的,再由日本自己慢慢研發,製造國產化進攻武器。而對於這種遊離在法律邊緣的武器,美國開價通常都不會太低。
如此一來,美國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日本都照顧到了,拜登也在雙方會談的共同聲明中盛讚日本,甚至表明支持「岸田和日本在世界範圍內的領導地位」。
國際政策與戰略專家克勞斯也發文表示,日本首相此次連續出訪的目的,就是大範圍增加與自己協防的盟友。
如此看來,岸田的這趟出訪似乎收穫頗豐,甚至有種「花小錢辦大事」的意味。通過類別俄烏衝突,鼓吹中國威脅論,岸田只花了些擴軍與軍購資金,就和西方達成了大範圍的防務共識,甚至可能改變日本自1945年至今的國家性質。只要日本變成「正常國家」,今天花在軍事用途的這些錢自然可以通過軍事擴張掙回來。
海上自衛隊堪稱當今的第三大海上力量,只要自衛隊能夠在海外自由活動,日本就等於多了一張除了中美之外無人能抵抗的施壓牌,在擴張性政策中,這種強勢軍事力量帶來的效益要遠遠大於其建設投入。
但事情真的有可能會這麼好么?顯然是不可能的。
岸田的外交策略中,有一個核心問題——究竟是誰在削弱日本的經濟動力,是中國?還是美國?岸田向美國讓步,依美國的意見掏錢擴軍,能否改變日本現狀?
答案是否定的。中國作為日本的最大貿易夥伴,在日本經濟中一直擔任的都是「加油站」的角色,而日本去年經濟出現巨大問題,美國開始經濟收縮,以及刻意打壓日本經濟的影響居多。
美國的根本目的並不是讓日本成為一個繁榮強大的盟友,而是維持日本在一定能力範圍內,既不讓日本太強,重演上一次世界大戰的反噬劇本,又不能讓日本太弱,失去牽制中國的能力。
而岸田一旦向美國屈服,日本未來受到的限制只會更強。在全球政治棋局中,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通過向強權屈服,獲得擴張准許,而從一個棋子變成棋手的。日本的主要矛盾是日美金融關係,一昧地從中國威脅論中入手,不但解決不了主要矛盾,還會產生新的矛盾。
我們假設日本與英美的圍堵網路建成,開始對中國加強施壓,導致中日關係惡化,日本在承受美國經濟吸血的同時,還要失去1.7萬億日元規模的出口市場,這會持續擴大日本的貿易逆差,導致通脹問題持續膨脹,最後在日本引發經濟危機。
現實就是,不管英國駐軍還是美國武器,都沒法解決中日力量差距懸殊的問題,在中國近海遏制中國海軍已經逐漸變成不可能的事情,哪怕日本通過外交上的舔英舔美,使西方的二戰戰勝國允許日本廢除和平憲法,中國這道坎也始終是日本過不去的。
在安倍時代,安倍對這一點風險相當謹慎,一直避免日本進入無法退步的強行修憲立場,對中日關係、日美軍事合作都有一定限度的控制。但安倍死後,岸田政府的政策開始失去平衡。如果說安倍的右翼改革是一輛緩緩行駛的慢車,雖然開得慢,但勝在安全,能夠保障日本自身安全;那岸田時代的政策就是給安倍的慢車深深踩了一腳油門,然後拆掉剎車,讓日本成為一輛停不下來的失控快車,早晚會撞上障礙車毀人亡。
可惜的是,日本政府的經濟案例並沒有點醒其他美國盟友,完全倒向美國,加入美國的對華遏制圈子,仍然是美國盟友們的首選策略。
同為美國盟友的韓國,就在近期表現出了非常危險的動向。
韓國最近的不消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做出危險動作:裝備核武器、美軍部署以及歷史問題。
半島局勢的惡化是去年下半年美韓聯盟達成的主要政治成果。通過違反朝韓協定,在邊境周邊舉行針對朝鮮的大規模軍演,以及調遣戰略核威懾力量恐嚇朝鮮,美韓成功讓朝鮮政府緊張起來,進行大規模導彈試射進行反制,藉此炒熱了朝鮮核威脅問題。
而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幾周里,韓國方面開始表現出越來越強的戰爭傾向。本周的一次韓國國防部和外交部舉行聯合政策簡報會上,尹錫悅終於表現出了引戰的真正目的。
尹錫悅在會上強調,韓國將通過加強與美國的聯盟來「應對朝鮮的核威脅」。「我們將引進戰術核武器或自行製造。」尹錫悅說,鑒於我們的科技能力,我們可以很快擁有自己的核武器。
這也是自從美國1991年從韓國撤出所有核武器以來,韓國總統首次正式提出要用核武器武裝自己。這嚴重違反了韓國自己簽署的《核不擴散條約》,同時嚴重增加了半島局勢的危險性。
在美軍部署的問題上,韓國政府不顧民意,加速部署美軍的「薩德」導彈系統,公開違反上一屆文在寅政府曾向中國承諾「三不一限」,即不會追加部署更多的「薩德」系統;不會加入美國的導彈防禦網路;不會同美日建立三邊軍事同盟。尹錫悅甚至直接對媒體表示,他不會受到文在寅政策的限制。
而在歷史問題上,韓國開始修訂新教科書,刪去了有關二戰時期日本強征勞工,以及強征慰安婦的內容。還有韓國記者發現,與現行教科書強調對日本殖民歷史的批判、對受害歷史的記憶不同,新修訂的課程似乎更關注二戰時期殖民統治與國際秩序的關係,以及當時的產業經濟變化。從內容上美化了日本侵略者對亞洲各國的侵略與迫害。
很顯然,在美國擴張反華網路的戰略中,韓國和日本站到了一起。
這也意味著中國周邊未來局勢會愈發緊張,尤其是可能擁有進攻武器的日本以及可能擁核的韓國走到一起,會為美國未來在東亞地區對抗中國提供巨大助力。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些政策的危險性。在新的一年裡,「放棄幻想,準備戰鬥」仍然會是我們需要遵守的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