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媒《金融時報》7月7日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稱,中國近期悄然完成了一項重要資源布局——10萬噸鎳資源被成功收入國家儲備庫。
消息一經傳出,瞬間引起西方國家高度重視。
另一方面,美國仍在緊盯中國的稀土出口,美國財政部長甚至放話,期待中國進一步放寬稀土磁鐵出口限制,最好是恢復至4月初的水平。
那麼,中國近期的這一提前布局,背後有何深意?這場資源博弈的核心,又究竟是什麼呢?
稀土在智能手機、電動車、高性能電池和航空航天設備中,稀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現代科技的基石,一直是中美博弈的焦點。
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佔據了國際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
面對西方的稀土需求,中國始終保持穩健態度,堅持合法合規的出口政策,維護全球供應鏈的穩定。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近期公開表示,希望中國加快稀土磁鐵的出口速度。
對此,中國商務部也多次強調過,稀土出口政策是合法且合規的,目的在於維護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同時願意和他國加強對話,以確保合規貿易的暢通。
中國的淡定回應,不僅讓美方無法施壓,同時鞏固了自身的資源話語權。
而就在稀土問題引發關注之際,中國在鎳資源上的動作卻悄然展開。
據報道,自2024年底以來,中國已儲備了6-10萬噸鎳。
要知道,鎳作為電動車動力電池和高性能合金製造的核心材料,其重要性不亞於稀土。
全球鎳市場近年來波動頻繁,尤其是印尼和菲律賓的政策變化對供應鏈影響巨大。
印尼在2020年停止了鎳原礦出口,旨在吸引外資投資本地冶煉廠和電池制. 造設施,推動資源下游化發展。
而菲律賓的親美立場,也讓中國需要防範供應鏈的不確定性。
此外,鎳價格的波動進一步增加了市場的複雜性。
2022年,鎳價曾突破10萬美元一噸,給全球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而最近兩年,隨著印尼增產,鎳價格回落,中國抓住這一機會,低價採購大量鎳資源。
這不僅規避了未來可能的價格波動,還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調控能力。
除此之外,中國的鎳資源布局還有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比如台海和南海局勢,以及馬六甲海峽運輸通道的潛在風險,都可能影響資源供應的安全性。
與此同時,美國近期推動去「中國化」的礦產供應鏈政策,試圖通過其盟友打壓中國關鍵礦產資源市場。這些因素促使中國必須通過儲備和渠道多元化,構建自己的資源安全屏障。
在電動車動力電池領域,鎳是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關鍵材料,而在航空航天設備和國防工業中,鎳的應用同樣不可或缺。
可以預見,隨著全球新能源轉型和高科技製造的需求增長,稀土和鎳的市場競爭將愈發激烈。
隨著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快速發展,對鎳的需求只會持續增加。
所以中國提前布局,也不過是為了在這場資源博弈中,在國際舞台上站的更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