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較為獨特的國家,集眾多頭銜於一身。占人口近90%的穆斯林(約2.8億)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伊斯蘭國家。
1.7萬座島嶼組成的龐大國土讓印尼成為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其領土東西跨度超過5100公里,是東南亞唯一地跨兩大洲(亞洲、大洋洲)的國家。
而西巴布亞就是印尼唯一位於大洋洲的領土,當地佔印尼領土的23%,但人口僅佔1.6%。這片土地在人種、語言、文化、宗教各方面都與印尼主流社會格格不入,印尼是全球最大的伊斯蘭國家,但西巴布亞人口卻幾乎全是基督徒。

▲印尼宗教構成
歷史上西巴布亞與印尼幾乎毫無聯繫,甚至1961年西巴布亞曾短暫從荷蘭獲得獨立,但印尼隨即入侵,最終於1969年以公投方式吞併西巴布亞。多數巴布亞人認為印尼操縱公投,非法獲得西巴布亞主權。
巴布亞人與印尼政府衝突不斷加劇,西巴布亞成為印尼國內最敏感的「火藥桶」,1961年以來,衝突造成超過40萬人傷亡,近年來當地暴力事件數量攀升,已接近每年500起。
與印尼格格不入的西巴布亞,怎麼會成為印尼領土?控制vs反控制,西巴布亞又如何成為印尼最敏感高危的地區?

▲巴布亞人呼籲外國給予獨立支持
一、阿姆斯特丹指令
印尼近3.2億人口中,絕大多數屬於南島民族,如爪哇族、馬來族等(幾乎全是穆斯林),他們集中居住在印尼西部的爪哇、蘇門答臘等島。
印尼東部的哈馬黑拉海、阿拉弗拉海將印尼主體與新幾內亞島隔離開來,這裡是亞洲和大洋洲的地理分界線,同時也是南島民族與美拉尼西亞人活動的分隔線,兩大族群在文化、族源等方面差異極大。

▲亞洲-大洋洲分界線(紅線)
新幾內亞島上的巴布亞人是美拉尼西亞人的一支。他們皮膚黝黑、頭髮捲曲,與膚色較淺、發質較直的南島民族形成鮮明對比。

▲一分為二的島嶼
可一條長達760公里的邊界線將島嶼一分為二,島嶼西部被硬生生納入南島人為主體的印尼,但歷史上的南島民族與巴布亞人鮮有交集。

▲印尼民族分布
公元6世紀,南島民族最先皈依佛教,並建立三佛齊等政權。到7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出現和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阿拉伯的商業觸角進入東南亞。
13世紀後,伊斯蘭教通過商業網路和本土化進程,不斷在印尼各島滲透,到16世紀初,伊斯蘭教已成為群島的主導宗教,群島上出現了大量伊斯蘭蘇丹國。同時期的巴布亞人因地處偏遠,經濟落後,伊斯蘭教未傳入這裡。

▲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
此時歐洲列強也將目光投向東南亞。除了英西葡等國,荷蘭以爪哇島的巴達維亞(今印尼最大城市雅加達)為中心不斷擴張,但荷蘭體量遠小於英法,無法通過大規模移民控制殖民地,只得任命臣服於荷蘭的穆斯林蘇丹和王公貴族擔任布帕蒂(地方長官)。

▲爪哇島是荷蘭人擴張核心
19世紀,荷蘭加速在南洋群島擴張,新幾內亞島進入荷蘭人視野。該島是全球第二大島,總面積78.6萬平方公里,最早由西班牙人在1545年發現。
西班牙人見當地的巴布亞人皮膚黝黑,和非洲幾內亞的黑人一樣,故稱這裡為新幾內亞,當地人則稱這裡為巴布亞(下文統稱「巴布亞」)。

▲新幾內亞島位置
巴布亞山高林密,18世紀時有10萬仍在刀耕火種、信仰原始宗教的巴布亞人生活於此。
西巴布亞名義上隸屬於蒂多雷蘇丹國,蒂多雷又臣服於荷蘭,這成為荷蘭佔領這裡的「依據」。

▲19世紀初的東南亞
1828年,荷蘭在西巴布亞海岸建立杜博堡,不久後因環境惡劣而放棄。直到1848年,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西巴布亞的主權。
但荷蘭僅控制沿海零星據點,而島嶼東部(東巴布亞)長期未被有效主張。

▲巴布亞人
1884年,統一不久的德國將殖民觸角伸到巴布亞,宣布佔領島嶼東北部。同年,英國以澳大利亞為跳板佔領島嶼東南部。1885年,英德劃定了兩個殖民地的邊界。
荷蘭擔心英德佔據西巴布亞,進而染指爪哇等島,分別在1895年、1910年同英德劃分了在新幾內亞島的殖民範圍,基本以東經141度線為界。吞併西巴布亞拼齊了荷屬東印度最後一塊地理拼圖,奠定了今印尼的領土範圍。

▲一島分三國
荷蘭將西巴布亞看作荷屬東印度的緩衝屏障,防止列強染指爪哇島等核心區,除此之外再無他用,因此荷蘭在西巴布亞的投入極其有限。
除了1905-1910年間派遣探險隊深入內陸測繪地圖,日常控制力僅維持在北部沿海。廣袤的內陸以及南部海岸,仍由數百個互不統屬的巴布亞部落自主管理。

▲荷蘭測繪西巴布亞
就這樣,封閉落後的西巴布亞被荷蘭強行納入荷屬東印度範疇,成為日後印尼宣稱當地主權的重要依據,也是巴布亞衝突的發端。
二、化身惡龍的屠龍者
20世紀初,荷蘭在印尼廢棄種植制度並加大對印尼的教育、交通投入,想藉此緩解當地人的不滿情緒。
這讓印尼湧現出一批本土精英,這一群體接觸並傳播了民族主義,反而推動了印尼的獨立運動。

▲荷屬東印度
此時的西巴布亞仍是荷屬東印度的邊緣地帶,荷蘭未進行任何實質性開發。唯有基督教傳教士在荷蘭政府支持下,成為深入內陸、建立據點、接觸部落、提供基礎教育和醫療的主力軍,大量巴布亞人放棄原始宗教皈依基督新教。

▲荷蘭傳教士
1918年一戰結束後,英國佔領整個東巴布亞,後將其轉交澳大利亞管理,新幾內亞島從「一島三國」變成「東西分治」。
20世紀上半葉,印尼獨立浪潮愈演愈烈。獨立運動由爪哇、馬來等南島民族主導,刀耕火種的巴布亞人壓根沒有參與,偏遠的西巴布亞甚至是荷蘭人關押印尼獨立分子的地方。

▲二戰前的東南亞
1941年,日本入侵東南亞,扶持印尼地方勢力。二戰後荷蘭重返印尼,但已無力剿滅印尼獨立軍,荷蘭被迫在1949年簽署《海牙協議》,將除西巴布亞以外的荷屬東印度主權讓渡給印尼,印尼成為東南亞最先取得獨立的國家。
獨立戰爭時的印尼民族主義者高喊「從薩邦到梅拉烏克」口號,薩邦位於蘇門答臘島,是印尼最西端。而梅拉烏克位於西巴布亞,被認為是印尼的最東端,顯然印尼認為西巴布亞是本國領土。

▲荷蘭承認印尼獨立
荷蘭認為西巴布亞在各方面都與印尼差異巨大,況且當地的巴布亞人歡迎荷蘭人回來(藉此獲得經濟援助)。
新生的印尼沒有實力強迫荷蘭吐出西巴布亞,印尼獨立後,荷蘭在西巴布亞建立荷屬新幾內亞殖民地,東巴布亞則在澳大利亞控制下。

▲1950年的印尼
荷蘭試圖扶植成立一個獨立的親荷蘭國家,以保留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為此荷蘭積極培育巴布亞人的政治和民族意識,巴布亞人大量進入當地政府和軍警系統,為西巴布亞獨立做好準備。
1960年,荷蘭成立了主要由巴布亞人組成的新幾內亞理事會,該委員會擁有準政府地位。1961年,該理事會通過了關於巴布亞國歌、國旗、國名的政治宣言,這被看作西巴布亞獨立的標誌。荷蘭還在聯合國發動外交攻勢,為西巴布亞獨立做鋪墊。

▲計劃中的西巴布亞國徽
獨立後的印尼,國土面積位居東南亞第一,綜合國力居地區前列。且印尼是東南亞最早獨立的南島民族國家,這讓印尼人產生了「大印度尼西亞」思潮,意圖領導並整合馬來西亞、汶萊等南島民族地區,受此影響,印尼更不會放任荷蘭推動西巴布亞獨立。
1962年1月,印尼成立「解放」西巴布亞的司令部,與荷蘭在阿拉弗拉海域爆發激烈衝突。

▲荷蘭派出航母進駐西巴布亞
時任印尼總統的蘇加諾不斷對美國施壓,威脅向蘇聯尋求支持。1960-1964年,印尼獲得價值超過9.5億美元的蘇聯軍事援助。
冷戰背景下的美國顯然不想讓印尼倒向蘇聯,美國只得在西巴布亞問題上支持印尼。

▲蘇加諾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
在美國的壓力下,1962年8月,荷蘭被迫和印尼簽訂《紐約協定》。西巴布亞獨立進程中止,荷蘭將當地管理權移交聯合國,再由聯合國移交給印尼。印尼承諾在1969年舉行公投,由當地人決定受否留在印尼。

▲印尼發動「特里科拉行動」入侵西巴布亞
1963年5月1日,印尼正式接管西巴布亞,在公投舉行前暫時實行軍事管制,隨後而來的便是大規模「去巴布亞化」行動。
印尼公開焚燒西巴布亞文物、教科書和巴布亞晨星旗(計劃的西巴布亞國旗),晨星旗與巴布亞國歌一起被禁止。巴布亞人還被逐出當地政府,印尼人取代了他們的位置。
與此同時,印尼為實現「大印尼主義」,與馬來亞(馬來西亞前身)爭奪北加里曼丹島而爆發衝突,印尼最終敗北。為反對馬來西亞加入聯合國,印尼乾脆退出了聯合國,由此受到國際社會冷落。

▲大印度尼西亞
1965年,印尼軍方在蘇哈托領導下發動政變,推翻蘇加諾政府,蘇哈托繼任總統。作為軍事強人,蘇哈托想借吞併西巴布亞提升個人威望。他加緊鎮壓巴布亞武裝,同時拉攏親印尼的巴布亞人勢力。
此時,荷蘭豢養的「巴布亞志願營」到處煽風點火,鼓吹以暴力手段與印尼政府對抗。
1965年,在「巴布亞志願營」的基礎上成立了「自由巴布亞組織」(opm),主張通過暴力手段在西巴布亞建立獨立國家。該組織不斷襲擊印尼軍方在巴布亞的軍營駐地,印尼則展開報復,1963-1969年,約有3萬名巴布亞人在印尼軍事行動中被殺。

▲印尼駐軍
當地人的反抗並未打消印尼吞併西巴布亞的念頭,1969年8月,印尼政府任命的1026名西巴布亞代表投票通過了《自由選擇法案》,同意西巴布亞併入印尼。同年11月聯合國大會以84票贊成、30票棄權通過了第2504號決議,承認印尼享有對西巴布亞的主權。
西巴布亞自此成為印尼的伊里安查亞省,印尼國土增加了22%,但西巴布亞的人口僅150餘萬,占當年印尼總人口1.7%,註定巴布亞人很難有足夠的力量與印尼政府對抗。

▲西巴布亞地形圖
1967年,印尼與美國礦業公司自由港麥克默倫達成交易,在巴布亞為其提供三十年的港口、礦業開發權利,同時不必向巴布亞人支付污染、征地帶來的損失。
作為回報,該公司每年向印尼支付約600萬美元。因匯率變化,到1999年時,該公司直接和間接向印尼政府支付了102億美元,巴布亞人卻沒有獲得任何經濟回報。

▲西巴布亞最大城市——查亞普拉(印尼化地名)
此外,印尼軍警在西巴布亞大施淫威,大量巴布亞人被無端關押、用刑。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尼人看不起信仰異教、經濟落後的巴布亞人,將其與自身的文化差異看作巴布亞人原始落後的表現,從沒有巴布亞人進入印尼政府高層。
1975年,澳大利亞控制的東巴布亞獨立,建立巴布亞紐幾內亞(下文簡稱「巴新」),此舉鼓舞了西巴布亞的武裝。同年,葡萄牙退出東帝汶,當地宣布獨立。但在「大印尼思想」主導下,印尼出兵吞併東帝汶。

▲巴新和東帝汶獨立
巴新獨立後便與印尼建交,巴新國力弱小,不願意在西巴布亞問題上開罪印尼,因此表示尊重印尼主權,不會支持自由巴布亞運動。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幾內亞島東西兩端的巴布亞人算是同文同種,兩國長達760公里的邊境線不僅分割了整座島嶼,還切割了共享語言、文化和親屬關係的巴布亞族群。
地理上的毗鄰性使巴新無法迴避其西部鄰居的領土紛爭,西巴布亞問題天然成為兩國關係中的核心議題。

▲巴新表示尊重印尼對西巴布亞的主權
但「自由巴布亞」只是一面旗幟,旗下是數支互不統屬的武裝,很難形成合力。其總兵力從未超過3000人,而印尼長年在西巴布亞部署3至5萬軍隊,暴力襲擊無法動搖印尼對西巴布亞的統治。
印尼相繼發動坦帕斯行動 (1967—1970年) 、帕蒙格卡斯行動(1971—1977年)對巴布亞分離運動進行鎮壓。

▲巴布亞人
印尼還將西巴布亞作為其「國內移民計劃」的目的地之一。到1990年,西巴布亞的移民數l量佔比已從1971年的4%增長至27%。
穆斯林為主體的移民在文化上與巴布亞人差異巨大,雙方都將彼此看作異教徒。巴布亞人認為移民是非法奪取其家園的入侵者,移民則將巴布亞人看作亟待開化的原始人。
資源掠奪、族群歧視、強制同化等多重壓制下,西巴布亞人生活苦不堪言。冷戰時西方為拉攏印尼,對巴布亞問題採取漠視政策,加劇當地事態惡化。

▲巴布亞人在荷蘭升起「國旗」
三、血色星辰旗
冷戰結束後,印尼地緣價值下降,巴布亞問題再次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點,「自由巴布亞」運動再度活躍,西巴布亞局勢日趨緊張。
1998年,在亞洲金融海嘯、國內貪腐成風等因素衝擊下,印尼局勢動蕩。獨裁30餘年的蘇哈托無端指責印尼華人,進而引發嚴重的排華事件。

▲蘇哈托
隨著動蕩加劇,蘇哈托被迫辭職,長期壓制的民族宗教矛盾在民主化運動中集中爆發出來,東帝汶通過公投正式宣布獨立,亞齊、巴布亞等地一些分離主義組織也紛紛打著「民主」旗號要求獨立公投,嚴重衝擊印尼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
1998年7月,巴布亞1000多名抗議者在比亞克島升起了象徵巴布亞民族主義的晨星旗,他們拒絕摘下「國旗」,導致軍方向人群開火,造成32人死亡。

▲自由巴布亞支持者
2000年5月到6月,來自巴布亞各地的5萬多名代表宣布推舉部落領袖泰伊斯·埃盧伊為主席。宣布撤銷1969年的《自由選擇法案》並再度獨立,遭到印尼政府彈壓。衝突愈演愈烈,1998至2001年,數百名巴布亞人在衝突中死亡,13000人流離失所。
後蘇哈托時代的印尼政府不敢像冷戰時期那樣強力鎮壓巴布亞人,況且此時東帝汶獨立愈演愈烈並得到國際社會支持,印尼試圖通過讓步安撫巴布亞人。

▲東帝汶獨立給巴布亞人注入強心劑
印尼頒布使省名從印尼化的伊里安查亞改名為巴布亞的政令,以及允許晨星旗與印尼國旗一起飄揚等。
2001年11月,印尼通過《巴布亞特別自治法》,預示著其在西巴布亞問題上的重大中政策調整和讓步。
內容包括:將當地資源收益的80%交給巴布亞人(此前幾乎沒有);下放除外交、國防和安全、貨幣和財政、宗教和司法之外的一切權力;僅巴布亞人才能成為該地省長,地方遵循巴布亞人的傳統指定地方法規等。

▲巴布亞省省長盧卡斯·恩訥貝
蘇西洛政府時期(2004—2014),進一步放權自治,增加對巴布亞的財政撥款,用於提高巴布亞的醫療、教育和基礎設施水平。
經濟條件的適度改善讓一些巴布亞人態度趨於緩和。在印尼的壓力下,巴布亞紐幾內亞宣布拒絕自由巴布亞成員進入其境內休整。

▲巴新不支持西巴布亞獨立
然而,巴新政府難以完全壓制國內對巴布亞人「自決權」訴求的同情聲音,特別是邊境地帶的巴布亞部落往往血緣、經濟聯繫緊密,這些巴新邊民同情和支持自由巴布亞運動。
巴新政府一面與印尼合作加強邊境管控,又不想因過度打擊自由巴布亞運動而被國內民眾指責為出賣同胞,因此對邊境居民支持西巴布亞游擊隊的行徑採取默許態度,這被印尼解讀為立場不夠堅定甚至「暗通款曲」。

▲巴新首都
自由巴布亞運動日趨分化成西巴布亞全國委員會、西巴布亞全國議會、巴布亞國家解放聯盟、西巴布亞聯合解放運動等多個分離主義組織。
巴布亞分離運動在印尼境內勢微,但流亡海外的巴布亞人仍不肯罷休。太平洋的萬那杜、索羅門群島等美拉尼西亞人國家都支持西巴布亞獨立。

▲一眾太平洋島國支持西巴布亞獨立
如太平洋島國次區域組織美拉尼西亞先鋒集團(msg)努力將巴布亞「獨立」納入議程,2015年6月,自由巴布亞武裝獲得msg觀察員地位,巴布亞獨立建國的政治願望第一次得到國際上的有效承認。
2016年聯合國大會期間,馬紹爾群島、諾魯等太平洋島國再次對巴布亞地區的侵犯人權行為以及自決問題表示關切。2018年12月,聯合國特別事務專員就2017年至2018年底期間6名巴布亞人因被非法逮捕和過度使用武力而死亡致函印尼政府等。

▲自由巴布亞支持者示威
自由巴布亞各派系分裂且實力弱小,但他們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據統計2018至2021年,西巴布亞暴力事件激增至每年平均52起,較2010至2017年增幅達472%。而從1963年至今,西巴布亞衝突已造成40萬人傷亡。

▲西巴布亞局勢
2022年,印尼繼續細化西巴布亞行政區劃。將當地劃分為6個省份,即為巴布亞人提供了更多政府職位,還分化了巴布亞人抵抗力量。

▲西巴布亞人口較少,但被分為6個省份
自由巴布亞運動沒有實力撼動印尼的統治,但不斷激增的暴力襲擊讓印尼政府疲於應付。且西巴布亞獨立主張得到萬那杜、馬紹爾群島等太平洋地區主權國家支持,也讓印尼時常受到國際社會的壓力。
西巴布亞,這片從民族到文化都與印尼格格不入的地區,只要印尼與巴布亞人在資源收入分配爭端、經濟發展滯後、移民問題、種族歧視、宗教差異等諸多問題上無法解扣,這片土地將註定是印尼體內隨時會爆炸的火藥桶。

▲時任印尼總統的佐科視察西巴布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