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
相知相交 天涯比鄰
——非洲中青年軍官代表團來華訪問側記
■李明富 本報記者 孫 琦
代表團成員觀看中方科技創新成果展示。李明富攝
近日,由40多個非洲國家近百名軍官組成的非洲中青年軍官代表團受邀來華訪問。代表團成員赴北京、長沙、韶山、廣州等地參觀訪問,共敘中非傳統友誼、共話未來交往新篇。大家深深感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非真誠友好的兄弟情誼不會改變,這是中非友好關係繼往開來的力量源泉。
中非友好穿越時空
中非之間的真摯友情,不是一天發展起來的,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中國人常講,50多年前,是非洲兄弟「把中國抬進聯合國」;非洲朋友不忘,60多位中國員工為修建坦贊鐵路長眠非洲大地……中非友好穿越時空,薪火相傳。
說起坦贊鐵路,代表團中有兩位成員激動不已。他們是來自尚比亞的馬坎達和來自坦尚尼亞的瑪姆伊庫卡。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參觀時,馬坎達一眼就認出毛主席同尚比亞前總統卡翁達交談的照片。1974年,毛主席會見卡翁達,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宣告中國與尚比亞堅定地站在一起。馬坎達了解一些這段歷史,他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支援尚比亞打破殖民主義封鎖,中國幫助尚比亞修建大量基礎設施,象徵中非友好的坦贊鐵路就是最好的見證。」
巧合的是,瑪姆伊庫卡的父親就是坦贊鐵路修建者之一,與許多中國援建工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瑪姆伊庫卡介紹,父親曾到中國留學,並且鼓勵他一定來中國看看。此行,瑪姆伊庫卡特意拍了很多照片,打算回去跟父親分享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變化。
朋友越走越親
「來到中國,感覺像回家一樣!」來自甘比亞的賈巨一口流利的中文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賈巨說,自己曾在中國河海大學留學,後來也曾赴其他國家學習交流,但最喜歡的還是中國。在中國各個城市參觀旅遊,他覺得很放鬆、很有安全感,即使遇到困難,熱情好客的中國人也會隨時提供幫助。
漢語已經成為中非加強交流合作的橋樑。因為會講中文,賈巨在甘比亞交了很多中國朋友,時常「客串」翻譯。此次代表團來訪,因為語言特長且了解中國文化,賈巨作為中青年軍官代表被選派過來。
活動期間,國防科技大學的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給賈巨留下深刻印象。「中國在磁懸浮、北斗衛星導航、超級計算機等科研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讓人震撼。」賈巨表示,希望以後有機會繼續來中國學習深造。
代表團中,馬里軍官柯麥多和謝邁高曾在陸軍工程大學留學。留學期間,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場景,他們至今難忘。柯麥多說,疫情暴發時,家人很擔心,他在通話時詳細介紹中國抗擊疫情的舉措,請他們放心。
此次來訪,讓謝邁高對中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他說,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因此獲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形成了萬眾一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是中國能夠不斷發展進步的秘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24年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鄭重承諾未來3年願同非方開展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夥伴行動,深化中非合作。
據了解,此次非洲中青年軍官代表團訪華活動,旨在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深化中國與非洲國家軍隊傳統友誼。代表團成員普遍認為,中青年軍官是未來軍隊的領導者,中非中青年軍官以更加開放姿態加強交流合作,有助於培養更多現代軍事人才。
中非在能力建設方面的合作涉及各個領域。從「魯班工坊」到孔子學院,從派遣農業專家建設中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到開展衛星遙感、月球和深空探測合作等……尚比亞軍官馬坎達感慨地說,中國真誠地與非洲分享技術和經驗,實實在在幫助非洲培養各類人才,贏得非洲國家的普遍讚賞。
(本報廣州5月13日電)
(解放軍報·中國軍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