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早報的報道,5月9日,一場閉門會議在深圳召開,商務部、公安部、國安部、最高法、最高檢齊聚一堂,目標直指戰略礦產走私問題。
這次行動並非突發,而是早有布局,旨在徹底斬斷稀土走私鏈條,保護國家戰略資源。
稀土資源對現代工業和軍事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國作為全球稀土資源的主要供應國,正面臨著內部走私與外部繞過管制的雙重挑戰。
稀土資源的戰略價值與中國的優勢
稀土資源被稱為現代工業的「隱形血液」,其重要性體現在科技和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從高端晶元到導彈導航系統,從電動汽車永磁電機到衛星通信設備,稀土資源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它的戰略地位。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2023年中國控制了全球60%以上的稀土開採能力,擁有92%的稀土精鍊能力。
美國政府數據顯示,美國80%的稀土進口依賴中國,而這些資源直接影響其軍工產業的正常運行,比如每架f-35戰機就需消耗約417公斤的稀土材料。
可以說,稀土資源已成為全球科技產業和軍事裝備的「命門」,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地位不容忽視。
稀土走私鏈的隱患與打擊行動
儘管中國在稀土資源上佔據絕對優勢,但走私行為正在削弱這種優勢。走私團伙通過各種手段繞過出口管制,將稀土資源偷運至境外。
這些手段包括利用物流夾帶稀土粉末、賄賂海關人員修改報關數據,以及通過第三國轉口貿易將稀土資源偽裝後轉賣至美國等地。
這種操作不僅是國際制裁的漏洞,還可能牽涉境外情報勢力滲透。
此次圍剿行動的背景,是中國近年來加大稀土出口管制力度的同時,走私活動愈發隱秘和複雜。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銻出口暴跌57%,鍺下降39%,反映了管制政策的初步成效。
然而,走私問題成為新的漏洞。深圳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對稀土走私鏈條的深度打擊,目標不僅是傳統走私行為,更是針對第三國轉口這一隱蔽操作。
中美博弈中的稀土資源爭奪戰
稀土資源的爭奪已成為中美博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通過出口管制和打擊走私,試圖強化對稀土資源的掌控,而美國則通過多種手段試圖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近年來,美國推動「礦產安全夥伴」計劃,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合作開發稀土資源,同時尋求從烏克蘭、格陵蘭等地開採稀土。
然而,這些措施短期內難以奏效。美國在稀土精鍊能力上遠遠落後於中國,即便找到新的稀土來源,缺乏精鍊能力也會讓這些資源難以轉化為可用產品。
中國的反制策略則更為直接。今年4月,中國對七種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迫使國際買家必須通過合規渠道進行交易。
此次打擊走私行動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政策的執行力,並向美國傳遞了明確信號:稀土資源的命門掌握在中國手中,任何試圖繞過管制的行為都將付出代價。
未來趨勢:稀土資源保衛戰的走向
稀土資源的爭奪戰不會因一次行動而結束,未來還將面臨更多挑戰和博弈。隨著走私手段的不斷升級,中國需要採取更加精準的管控措施,例如與港澳地區海關共享數據,強化跨境執法力度,甚至動用長臂管轄機制,追蹤境外走私團伙的資金流向和交易網路。
同時,中國還需通過國際合作穩固供應鏈,與東南亞國家簽訂資源合作協議,避免成為走私的中轉地;與俄羅斯等戰略夥伴加強稀土資源開發合作,共同應對美國的供應鏈布局。
結語:資源保衛戰的關鍵時刻
稀土資源不僅是經濟競爭的焦點,更是國家安全和國際戰略的關鍵博弈。此次深圳會議及隨後的專項行動,標誌著中國在稀土資源領域進入了「動真格」的階段。通過打擊走私、強化出口管制,中國正在為稀土資源的保衛戰鋪平道路。
這場暗戰的核心,是爭奪21世紀軍事科技的制高點。中國作為全球稀土資源的領導者,正在以更強的姿態捍衛自己的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