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全面徵收關稅,尤其採取「對等報復」政策,勢必引發一場全球貿易格局的大洗牌。中國強硬,越南妥協,而其他國家的走向,可能決定未來全球製造業和供應鏈的新格局。

(一)不同類型國家將有不同策略

發達國家多傾向於談判、規則協調,如歐盟、日本、韓國、加拿大等。這些國家對美依存高但也有議價能力,可能會展開談判爭取豁免,不願被捲入中美對抗,謀求規則空間。
中等經濟體可能選邊站隊,如印度、印尼、墨西哥、泰國等。這些國家對美出口比重高,衝擊大,有動力短期妥協,以保住訂單,但也可能在中美之間「騎牆」,謀求戰略利益最大化。印度可能趁勢吸引更多製造業轉移,提升其替代中國的角色。
最不發達國家可能短期受益,孟加拉國、衣索比亞、柬埔寨等。這些國家容易成為中美企業轉移產能的目的地,勞動力便宜、政策靈活,可能在低附加值產業中「吃紅利」,但自身規模小、產業鏈薄弱,容易被替代。
(二)對華關稅戰背後的戰略邏輯

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的本質,是其試圖通過單邊主義手段重構全球產業鏈的深層布局。自2018年貿易戰爆發以來,美國對華平均關稅已從3.1%攀升至21%,覆蓋商品總額超過5000億美元。這種政策工具的選擇並非單純出於貿易逆差考量,而是包含著技術遏制、產業迴流、地緣政治等多重戰略意圖。
中國採取的反制策略具有顯著精準打擊特徵。針對美國農業、能源等敏感領域的反制措施,既展現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也凸顯了中美經濟相互依存的不對稱性。中國採取強硬立場,是因為其擁有完整產業鏈,內需潛力巨大,技術升級與自主品牌加快推進。
(三)越南為何服軟

越南產業鏈以加工貿易為主,技術依存度高,美國市場占出口比重高達25%以上,抗風險能力較弱。越南無法承受美國高關稅壓力,期望穩住外國投資者信心。越南的困境在於其「中等技術陷阱」。儘管在電子組裝、紡織等領域形成集群效應,但研發投入強度僅為中國的三分之一。這種代工模式在關稅戰背景下更顯脆弱,當美國要求將組裝環節納入原產地認證時,越南的加工貿易優勢面臨瓦解風險。

美國全面徵稅是一種激進政策,目的在於逼迫他國妥協、重構產業鏈。然而世界已非冷戰初期,國家間的經濟聯繫錯綜複雜。除了個別依賴度極高的國家,大多數將採取「戰略模糊+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誰能抓住這場震蕩中的節奏點,誰就能在新一輪全球產業競合中佔得先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