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法國外長巴羅近日結束了為期兩天的訪華行程,在離開上海登機前,他向中方送上了一句意味深長的「25個字」——「我們需要法中兩國建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牢固的關係」。這句話不僅表達了法國對修復中法關係的迫切期待,也為兩國未來關係的走向定下了基調。中國外長王毅對此回應坦誠,直接點明了中法關係的關鍵問題。這場會談不僅是一次外交互動,更是中法關係在複雜國際局勢下的一次重要調整。
中法關係的現狀與貿易摩擦
中法關係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作為西方國家中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法國與中國在多個領域長期保持合作。從空客飛機到核能項目,從文化交流到氣候變化,中法合作曾是中歐關係的標杆。然而,近年來雙方關係因貿易摩擦而出現波折。
此次巴羅訪華的背景之一,是法國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投票中選擇了贊成立場。隨後中國迅速展開合理的反制行動,對白蘭地(包括法國干邑)發起反傾銷調查。法國干邑行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目前從法國出口的干邑白蘭地已被中國排除在免稅分銷渠道外,導致每個月出口至中國的干邑白蘭地驟降50%。這一事件不僅影響了法國干邑行業的利益,也使法國認識到拉近中法關係才是接下來要面臨的嚴峻挑戰。
巴羅的「破冰之旅」
巴羅此次訪華的核心任務是修復因貿易摩擦而受損的中法關係。在會談中,他態度誠懇,希望中方延長對白蘭地反傾銷調查的期限,並表達了希望中法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牢固」的願望。這種開誠布公的態度,既是對中國市場重要性的認可,也是對法國此前錯誤決策的一種彌補。
中國外長王毅則直言不諱,指出中法作為兩個獨立自主的大國,應該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展現大國擔當,反對單邊主義,堅持多邊主義,以對話和合作的方式解決分歧。王毅的表態不僅是對法國修復關係的積極回應,也為中法關係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巴羅訪華期間,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也在中國進行訪問。這表明,中歐關係的走向正處於關鍵節點,法國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其對華態度在中歐整體合作中具有重要影響。
多邊主義與現實利益的博弈
中法兩國在多邊主義問題上有著高度共識。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法在氣候變化、核不擴散、全球衛生等領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現實利益的分歧依然是中法關係中的重要變數。法國既希望通過歐盟框架維護自身利益,又不得不面對中國市場的重要性。這種矛盾的態度使中法關係更顯複雜。
同時,歐盟內部對華政策也存在分歧。例如,德國傾向於與中國保持緊密經濟合作,而法國此前在某些領域表現出更為強硬的態度。這種內部不一致性進一步增加了中歐關係的複雜性。
全球經濟與中法合作的必要性
當前,美歐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美國對歐洲鋼鋁、汽車等產品加征關稅的威脅,使得歐洲不得不尋求新的經濟合作夥伴。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市場潛力和產業鏈優勢,正是歐洲經濟復甦的重要機遇。
此外,新冠疫情後全球供應鏈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歐洲在能源、科技、製造業等領域與中國的合作潛力巨大,尤其是在綠色經濟和數字化轉型方面。中法之間的合作不僅能推動雙邊關係的發展,也能為中歐整體關係注入新動能。
要解決當前的貿易摩擦,中法雙方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共識:首先,延長反傾銷調查期限,給予法國干邑行業更多緩衝時間,同時推動雙方對話與協商;其次,在傳統合作基礎上,開拓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等新領域的合作,賦予中法關係新的動能。
對於中歐關係而言,合作遠大於競爭。未來,中歐可以在氣候變化、能源轉型、科技創新等領域深化合作。此外,中法作為大國,應在多邊框架下展現更大的擔當,通過聯合國、g20等平台,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這不僅能提升中法關係的戰略高度,也能為全球治理貢獻力量。
結語
法國外長巴羅此次訪華雖然時間短暫,但意義深遠。從巴羅的「25個字」到王毅的坦誠回應,中法關係正在邁向修復與深化的新階段。在全球經濟復甦和地緣政治動蕩的背景下,中法之間的合作不僅關乎兩國利益,也對中歐整體關係乃至全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
未來,中法關係能否在多邊主義框架下實現共贏,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在貿易摩擦中找到平衡點,並在新領域中開闢合作空間。這次「破冰之旅」或許將成為中法關係的新起點,為兩國乃至世界帶來更多和平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