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勇
「縣醫保局在篩查時,發現肖晴妮丈夫支付的醫藥費有10多萬元,遠遠超過一般村民所能承受的費用,推測這家人可能會因病致困。」1月下旬,宜章縣民政局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向本縣五嶺鎮民政助理髮去監測預警名單。
肖晴妮是該縣五嶺鎮分水村人,一對雙胞胎女兒正在上小學,家裡還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兒子。原本一家人幸福和美,怎奈天有不測風雲,她丈夫突患肝癌,高額的醫藥費讓這個普通之家陷入困境。民政部門第一時間上門核實情況,沒過多久,肖晴妮一家享受到兜底保障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產業幫扶、就業救助等多重「政策紅利」,解了燃眉之急。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我省民政部門加強防止返貧和低收入人口兩個動態監測平台互聯互通,通過「大數據+鐵腳板」及早發現、及時救助「沉默的少數」,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當前,全省民政系統正在加快整合社會救助經辦服務系統、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系統,形成一體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完善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常態化開展低收入人口監測預警,健全數據採集、數據共享、監測預警、轉辦推送、分類救助、結果反饋等閉環運行機制,確保應救盡救、應幫盡幫、應退盡退。同時,制定加快發展服務類救助政策,推動社會救助由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轉變,滿足困難群眾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把分層分類救助做實做到位。
(長沙市社會救助專干持續加強面對面、心貼心救助服務。 通訊員 攝)
春日暖陽。長沙市望城區養老中心內,90歲老人楊敦儀在桌前揮毫潑墨。他笑著說:「住在這裡,服務好,真開心,吟詩作畫興緻高。」他打算趁大好春光每天畫十幅畫,分送給朋友們。
望城區大膽將鄉建鄉管的公辦養老機構改成「公建國營」統管模式,通過統籌布局、分層分類,實現服務更專業、資源利用更高效,入住率從原來的不足50%提升至80%,其經驗做法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髮經濟。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全省民政系統把深化養老服務改革作為重中之重,科學制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加快健全覆蓋城鄉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構建養老服務事業產業發展三方協同機制。全省各地積極鼓勵盤活社會閑置資產開展養老服務,豐富發展養老金融產品,發展養老+健康、養老+旅遊、養老+科技、養老+文化等新業態,打造「三湘怡養」品牌。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全力以赴推進重點工作落實。加快制定兒童福利、慈善事業、殯葬服務等政策文件,切實把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抓好民政領域突出問題治理,改善提升服務質量,提高人民滿意度;強化民生兜底保障,有序推進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礎性向普惠性發展,切實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