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英國首相斯塔默以高調張揚的姿態對外宣稱,英國與美國已在關稅貿易協議的具體條款上達成共識。
從協議內容來看,似乎是對英國有利:美國取消了針對英國鋼鐵和鋁產品所徵收的25%關稅,將英國向美國出口的大多數汽車的關稅稅率從原本的27.5%大幅削減至10%。
作為回應,英國政府也做出了相應的承諾:取消了對美國商品徵收的乙醇關稅,並且與美方簽署了「互惠市場准入」協議,進一步放寬對美國牛肉、乙醇、穀物等農產品以及部分工業產品的市場准入限制。
特朗普肯簽這麼公平的交易?顯然是不可能的。
就拿降低英國汽車關稅來說,英國無疑是將國家的未來作為了籌碼,典當給了美國。
英國汽車產業原本在美國市場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去年,英國向美國出口汽車達10萬輛,總價值高達83億英鎊。
然而,特朗普此前突然揮動關稅大棒將汽車關稅大幅上調後,瞬間將英國汽車產業拖入了生死存亡的漩渦。
為了保住岌岌可危的汽車產業,英國不得不在進口美國食品和農產品方面做出讓步。英國不僅要進口價值50億美元的美國牛肉、乙醇等產品,還與美國達成牛肉市場互免關稅協議,以此換取汽車關稅的削減,但這讓英國實實在在的吃了大虧。
2023年,美國對英國汽車的關稅不到2%,現在從27.5%降至10%,看似英國佔便宜了,實際上關稅仍然上漲了,不僅關稅漲了,還在其他市場上做出了讓步。
不僅如此,美國還設置了嚴格的配額,每年僅前10萬輛汽車能享受優惠稅率,超出的部分仍按25%的高關稅徵收。
也就是說,英國車企只能守著當前的市場份額,壓根不要想著對美出口增長了,做大做強就是個夢。
此外,英國政府雖言之鑿鑿地宣稱,對進口食品標準的把控絕不會放鬆,可這所謂的「不降低標準」承諾,不過是粉飾太平的政治說辭。
以進口的氯洗雞肉為例,美國的衛生標準遠低於歐盟的設定,甚至曾經還登上了英國十大食品安全風險的榜單。
然而,協議允許「部分達標」的美國食品進入英國市場,其中包括了從美國進口氯洗雞,這哪裡是不降低標準,完全是喪權辱國的放棄食品安全。
回溯往昔,英國曾以「保障食品安全」為理由毅然選擇脫歐,脫歐派更是信誓旦旦、拍著胸脯承諾要「奪回食品主權」。
可如今,面對美國的打壓,英國卻主動降低標準,讓當年的言之鑿鑿淪為了笑柄。
而更令英國人憂心忡忡的是,英國的數字主權同樣在這份協議中遭遇了全面的崩塌。
協議規定,英國取消對美國科技巨頭徵收的2%數字服務稅,以換取汽車關稅減免,不過這將直接導致英國每年財政損失超3.6億英鎊,而美國付出的代價,僅僅是象徵性地放寬了金融服務准入。然而,唐寧街卻將其美化為「吸引科技投資」的妙招,實屬自欺欺人。
那英國在貿易談判中讓步,真的可以換來後期真正的貿易自由嗎?
答案是否定的。
在特朗普的首個任期,他就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借口,依據「232調查」,對歐盟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征25%和10%關稅,涉及64億歐元商品,引發歐盟強烈不滿。
不久前,特朗普又以「威脅國家安全」為借口,宣布對外國電影徵收100%的關稅。
今後,特朗普是否會再次以「國家安全」為幌子,對英國重新加征關稅,實在難說。
更何況,英國在脫離歐盟後,未來經濟走向愈發迷茫,充滿了不確定性。以英國當下的實力,根本無力獨自招架美國在貿易領域施加的重重壓力。
所以說,英國這種「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實則是「典當未來」的豪賭,將長期經濟安全置於風險之中。一旦未來美國再次調整貿易政策進行施壓,英國將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經濟主權將受到美國更加肆意的玩弄。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協議里,美國將英國的汽車關稅壓低至10%,還特意強調「這並非其他國家的參照模板」。
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不過是美國為日後與歐盟、加拿大、日本等國進行貿易談判時預先設定的起步價。
特朗普式談判策略,是先與實力相對較弱的國家敲定合作模式,形成所謂的「樣板」,然後再以此為籌碼,向實力更強的國家施壓,迫使他們服軟。
英國,在特朗普新版「關稅外交」棋局中,不過是一個用來展示策略的「樣板間」。
這麼看來,曾經輝煌一時的「日不落帝國」,如今正以驚人的速度滑向「朝不保夕」的境地,成為「美國優先」的最新犧牲品。
英國的普通民眾,將成為這場交易的最終買單者:他們的餐盤裡可能會頻繁出現衛生標準堪憂的美國氯洗雞肉,而他們的養老金賬戶,也可能因為國家經濟的不穩定而不斷縮水。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那些為了短期利益而典當未來的國家,最終將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