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在白宮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後的一記點頭,如同蝴蝶扇動翅膀,瞬間掀起橫跨大西洋的政治颶風。
在被問及「烏克蘭是否已經沒有談判加入北約可能性」的時候,呂特似乎點頭表示「是的」。得知這一消息後,烏克蘭國內炸了鍋,俄羅斯卻對此感到相當滿意。
呂特看似不經意的點頭動作,被《烏克蘭真理報》解讀為「北約歷史上最殘酷的外交判決」。這一動作證實了,此前特朗普政府將烏克蘭入約議題從停火談判中移除的決定,是真實存在的。
北約自1999年違背與俄羅斯的協議,開啟東擴進程以來,已經前後吸納了十多個前蘇聯陣營國家。不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在北約集團眼中,烏克蘭始終是「未完成的拼圖」。不過這一切建立在烏克蘭還有價值的前提下。
俄烏衝突爆發後,澤連斯基政府將加入北約,視為安全保障的核心訴求。然而呂特的最新表態顯示,北約正以「避免直接介入衝突」為由,將烏克蘭置於戰略棄子的位置。
俄羅斯外交部對此迅速回應,重申「北約部隊出現在烏克蘭即視為威脅」的立場。
耐人尋味的是,呂特在擔任荷蘭首相期間,就以「務實主義」著稱,他曾推動荷蘭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顯示了荷蘭對美國的忠誠。
我們可以做這樣一種設想,北約拒絕烏克蘭加入,既是對俄羅斯「戰略緩衝區」訴求的妥協,也反映了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政策下對歐洲安全承諾的收縮。
只要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感到恐慌,他們就更加有求於美國,美國也能借著這一機會加大對歐洲的收割力度。
事實上,北約集團此前就已經多次暗示,烏克蘭沒有可能成為北約集團的一份子。對此,烏克蘭的一大對策是「要挾」。
烏克蘭議員曾公開指出,在沒有北約保護的情況下,烏克蘭需要核武器。
這番言論曾一度成為全球熱搜,也揭開了《布達佩斯備忘錄》簽署30年後的歷史傷疤。1994年,烏克蘭放棄蘇聯遺留的核武庫,換取美俄英的安全保證,而今這個承諾已成空文。
對於俄羅斯而言,當下的局面無疑是在好轉的。北約秘書長呂特除了敲打烏克蘭外,還發出了「逐步恢復對俄關係」的倡議,美國也釋放出了與俄羅斯緩和關係的聲音,特朗普已經派出特使與普京進行了對話。
不過,北約集團只有在完成一件事情後,才有可能真正與俄羅斯「放下干戈」,那就是瓜分完烏克蘭境內的利益。
在當前的局勢下,烏東四州和克里米亞早已成為了俄羅斯的勢力範圍,烏克蘭其它地區的土地,國有企業,甚至是礦產,也已經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視為「囊中之物」。
可以預想到的是,戰爭結束後,烏克蘭無疑會更加貧窮,甚至淪落為西方國家的「經濟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