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趙靜
「我隨身攜帶了兩塊從北京市的大氣環境監測儀上取下的濾膜。」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現場拿出一個長方形卡片,卡片上並排有一灰一白兩個圓片。這一展示瞬間觸動了現場相機快門聲響成一片。
回答媒體提問,回應社會關切,3月8日上午的人民大會堂北大廳,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如約舉行。剛才的一幕,正是黃潤秋在回應有關環保成績單的問題。
3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舉行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首先請大家看左邊這一塊,這塊是10年前的,也就是2015年的。因為它吸收了太多的pm2.5,所以是灰黑色的。」黃潤秋先指了指灰色的濾膜,接著又指向另一片:「這是去年的,它是灰白色。」
從2015年至今的十年間,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從8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0.5微克/立方米,降幅達到62%。去年全年,北京pm2.5重污染天只有1天。「我們這個濾膜也從黑變到了白。」黃潤秋說。
為了更加精準、客觀地反映各個地方在大氣環境治理過程中的精神狀態和治理成效,2024年,生態環境部調整了pm2.5濃度發布規則,「0.1微克、0.1微克地去摳」,從過去的發布整數位調整為發布小數點後面一位。
既肯定了「十年間創造了北京的奇蹟」,指出「這十年全國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轉折性的變化」,與此同時,黃潤秋也坦言,「當然今天外面還有點輕度污染,這也提醒我們,污染防治攻堅戰不能歇腳、不能停步,我們還要持續深入打下去。」
務實的作風,坦誠的溝通,不僅在黃潤秋的回答中,更是在每一位走上「部長通道」的部長的言語間真切呈現。
「我有一些切身的感受,糧食產量要抓上去,要費很大的功夫,但是如果大家都不重視的話,要掉下來卻很容易。」談到糧食生產、糧食安全,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分享了自己曾在兩個農業大省工作的經驗和感受。
他既指出問題:「現在國內糧食的供求總的是平衡的,但還是一個緊平衡」「糧食的產需還有一定的缺口,主要是缺飼料糧」,也詳解對策:「還需要通過進口來平衡國內糧食的供求」「確定1.4萬億斤左右的目標是經過嚴格科學論證的,經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
在回答人民網記者有關河流生命的問題時,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坦言,「我國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為了適應這種基本水情,我們全力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
李國英進一步談到綜合施策,「我們統籌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顧地上地下,做到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綜合施策」。
坦誠談,務實做,背後是實幹實績的支撐。「近10年,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1倍的情況下,全國用水總量實現了『零增長』」「京杭大運河斷流了100年,如今已實現連續3年全線貫通;永定河斷流了26年,如今已實現連續4年全線貫通;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狀況得到根本扭轉。」李國英說。
一個多小時的集中採訪,三位部長分別從生態環境保護、水利建設、農業農村發展等領域,既展示出一份份成績單,也直指問題並談及對策。透過這樣的坦誠對答,全國上下定能進一步凝聚起共識,增強對未來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