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全國兩會持續進行,文化傳承與發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領域的消費潛力,並明確提出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
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也從不同維度為傳統文化的弘揚與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構建,積極建言獻策。
3月9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冠梓在接受採訪時說,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重要改革內容,是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務。「對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進行深入研究、統籌謀劃、整體部署,是跨部門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參與的重大工程,需要深入研究其內涵價值、呈現方式和表達機制,探索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
近年來,從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等物質文化遺產,到茶文化、京劇、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已經成為中華文明具象化的符號表達。
張冠梓表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需要系統性地提煉、甄別中華文明的核心元素,從物質文化層面看,如何制定標準篩選出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獨特性的物質遺產,如何避免「以物代文」進而忽視物質文化遺產背後的制度與精神內涵,如何讓傳統物質文化(如長城、京杭大運河、文物等)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活力,哪些物質文化符號在國際上已被廣泛接受、哪些仍被誤讀、如何彌合認知鴻溝等,是迫切需要釐清和解決的問題。
在張冠梓看來,要理解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內涵,需要處理好幾個關係。一是避免割裂中華文明五個特性之間的內在聯繫,比如在提煉標識時如何兼顧連續性與創新性,如何展示統一性而又不忽視內部多樣性;二是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要做到歷史與現實的辯證統一,既不「厚古薄今」又不「以今代古」;三是處理好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即如何在標識體系中既體現中國特色又避免落入授人「文明優越論」的口實。
當前,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構建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跨領域、跨學科、跨層次的整合。張冠梓認為,不僅要處理好中華文明的主體性與多元性問題,避免標識體系的「官方敘事」與民間文化實踐彼此脫節,還要制定好中華文明標識的國際傳播策略,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國際政治對文化標識的污名化挑戰。
為此,張冠梓建議,首先要加強跨學科協作,深化理論研究。
具體操作上,建議相關部門組織歷史學、考古學、哲學、宗教學、民俗學、人類學、傳播學等相關專家學者,通過對中華文明特性的學理闡釋、對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梳理與研究,深入挖掘、提煉並整合中華文明的核心元素。同時要依託「中華文明論壇」,通過建立「中華文明標識資料庫」「中華文明標識博物館」等形式,做好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宣介工作。
其次是加強制度保障,完善協同機制。研究制定《中華文明標識建設、保護與傳播條例》,明確相關管理職責。推動政府部門、高校、研究機構與社會組織合作,培養熟悉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兼具文化素養和傳播技能的複合型人才。
最後是創新傳播策略和方式方法,共建文明互鑒平台。推廣「小敘事」模式,挖掘中外文化共通點等方式,生動展現中華文明精神。打造數字化、沉浸式文化體驗,依託國際體育賽事、文化年等活動,推動文化符號的年輕化表達。
針對海外受眾愛好推出差異化和適配性內容,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理念的柔性傳播。發起「全球文明標識聯盟」,設立「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獎」,表彰在跨文化敘事中成功融合中國標識的個人、機構和實例,提升中華文明的國際能見度和美譽度。
(助理編輯:朱會珊 審核:張榮旺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