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1 日,有報道稱,多名美國共和黨議員推動了一項極具爭議的提案:要求美國退出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並停止對這些機構的資助。這一《2025年完全脫離聯合國法案》被提案者形容為「美國優先」的體現,他們聲稱聯合國已經成為「攻擊美國及其盟友的舞台」,並指控其「幾十年來未能阻止戰爭、種族滅絕和侵犯人權」。這一提議的出台,不僅在美國國內引發爭議,也在國際上引來了廣泛關注和憂慮。
那麼,這項提案的邏輯是否站得住腳?如果美國真的退出聯合國,將對其本國及國際社會產生怎樣的衝擊?
美國與聯合國的經濟利益:攻訐背後的反差
儘管提案議員高調批評聯合國「享受了美國過多的資助」,但事實數據卻揭示了美國與聯合國之間實實在在的經濟聯繫。
根據聯合國2020年的統計數據,當年美國企業通過與聯合國的合作參與了總額為19.3億美元的採購合同,這一金額比上一年增長11%。從2010年至2020年,美國企業從聯合國獲取的合同總額高達100億美元,合作領域包括建築、電信、金融服務等,極大地推動了這些美國行業的國際化發展。
除此之外,聯合國對美國本土經濟的具體貢獻也不容忽視。
僅聯合國總部所在地紐約市一地,就因承載聯合國而產生的經濟產出,並提供了多個直接相關的工作崗位。
這還不包括因聯合國項目間接推動的服務業收益。
而且數據顯示,美國拖欠聯合國常規預算、維和經費等總額越來越高。
如此可見,美國一邊從聯合國大量獲利,一邊還長期拖欠應繳費用,再以「資助負擔」來指責聯合國,顯然並不佔理。
從歷史到現實:美國為何頻頻「退群」?
無論是2017年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還是2018年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國在退群上的邏輯似乎一脈相承:當國際組織的規則不再符合「美國優先」的利益時,就選擇施壓或抽身。
這背後其實是美國對國際秩序的長期焦慮。
自冷戰結束後,美國在國際事務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但近年來面臨新興大國的崛起,以及其自身外交政策頻頻失誤的困境。
在全球權力分配的轉型階段,美國常常選擇通過威脅退群、另建「小圈子外交」來維持其影響力。
本次共和黨議員的提案依然延續了這一傳統。
儘管他們口口聲聲批評聯合國「偏袒獨裁政權」「未能有效解決衝突」,但事實上,美國自身在聯合國權力的使用上同樣存在問題。
在巴以衝突中,美國多次動用一票否決權,阻止安理會對以色列行動的譴責決議。
這種為了盟友利益而犧牲聯合國國際規則的行為,反而削弱了聯合國在和平領域的實質性作用。
如果美國退出,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假如美國真的選擇退出,首先受到衝擊的其實是美國自身。
雖然提案者認為退出聯合國能節省資源,但從經濟和國際秩序的角度來看,其代價可能遠遠超出預期。
紐約市經濟將是直接受害者之一。
除此之外,與聯合國合作的美國企業失去這一國際平台後,將不得不另尋渠道,導致它們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
更重要的是,美國退出後,其在全球多邊談判中的影響力會顯著削弱。
目前,美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擁有一票否決權,能夠左右國際事務的重要決策。
一旦失去這個關鍵位置,美國不僅無法牽制其他國家利用聯合國擴大影響力,還會在許多事務中失去話語權主導優勢。
聯合國作為多邊合作的核心平台,一直以來承擔著全球治理的重要任務。
儘管它在某些領域確實存在掣肘,但其不可替代性依然毋庸置疑。
美國的退出將推高全球政治板塊的動蕩,甚至可能進一步削弱聯合國的協調能力,為國際事務的分裂化提供溫床。
結語:多邊主義的未來
美國部分共和黨政客試圖脫離聯合國的提議,實際上更多是國內政治鬥爭工具的一部分,而不是基於長遠國際利益的冷靜考量。
這種以犧牲既定國際秩序為代價的行為,不僅可能給全球合作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也可能讓美國自己嘗到「孤立主義」的惡果。
在國際多極化和全球性問題愈加突出的當下,單方面退群行為只會讓複雜問題更加無解。
參考資料:
1.all view news:美國共和黨議員提議退出聯合國2025-2.21
2.人民日報:美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生效 時隔34年再退該群2018-12-31
3.newsroom press release:美國公司授予與聯合國的年度合同創紀錄的19.3億美元202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