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澤連斯基和特朗普
這件事已經定了。2月28日星期五,澤連斯基要到華盛頓面見特朗普,簽署礦產協議。
具體內容經過多次修改,包括組建合資公司和確定礦產向美國的分配比例。
雖然細節尚未公布,但大致方向是美國將提供某種程度的保障,然而具體的保障方式並未詳細說明。
同時,烏克蘭的礦產將對美國開放。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也確認了此事,他表示澤連斯基要來,就礦產問題籤訂協議。
那麼,為什麼澤連斯基在發怒之後還是選擇屈服,並決定前往華盛頓與特朗普簽署協議?
第一點,還是那句話,「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面對特朗普的強勢,面對沒有美國援助的困境,澤連斯基無法與俄羅斯抗衡,這是一個赤裸裸的現實。
他只能選擇吞下苦果,無論這個果子有多苦,都必須吞下。
沒有其他選擇,因為美國的力量相比烏克蘭實在是太強大了。
這就是第一點,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碰到善於做交易、善於極限施壓的特朗普,他也沒有別的辦法。
圖為烏克蘭中部的礦場
第二點,合同經過了修改。最初的協議全是澤連斯基和烏克蘭的義務,沒有任何保障。
經過多方討價還價,條款進行了幾次修改,最終烏克蘭覺得這樣的協議可以接受,以免鬧翻,影響後續的合作。
這就像原本十塊錢的東西,通過討價還價,最終用八塊錢或六塊錢買到,但十塊錢是最初的漫天要價。
經過修改,協議變得更有面子,至少烏克蘭覺得未來礦產的一些權益還是有保障的,包括港口和其他能源資源。
第三點是澤連斯基的外部壓力太大。
在他面臨美國壓力的幾天里,俄羅斯方面提出了停火條件,要求烏克蘭投降,放棄五個地區的全部或部分領土,甚至要求澤連斯基下台。
普京公開表示,只有澤連斯基下台,才有可能進行談判。他希望扎盧日內能夠接替澤連斯基,認為烏克蘭應建立一個去納粹化的政權。
言外之意是希望烏克蘭走馬換將,選擇一個對俄羅斯有利、至少相對友好的領導人。外部的壓力實在是太大。
圖為俄烏前線
第四點,礦產問題。即便不簽協議,礦產資源依然是擺在那裡,無論如何都無法迴避。
不僅美國覬覦烏克蘭豐富的礦產資源,歐盟也同樣關注這一問題。
早在2021年烏克蘭衝突爆發之前,歐洲國家就希望與烏克蘭簽署一個關於關鍵礦產的協議。
烏克蘭的礦產儲量非常豐富,且大多是現代高科技所需的礦物,包括鈦、鋰、石墨以及稀土元素,這些都是全球市場上急需的資源。
歐盟顯然也對這些礦產充滿興趣。
在那時,歐洲國家就已經意識到,如果自己無法有效開發這些資源,最好將其出售給其他國家。
這是許多資源豐富的國家的通病,他們擁有大量礦產,但缺乏足夠的能力進行開採和加工。
許多南美國家,包括曾經的伊朗,都是通過將礦產的勘探權和開採權交給外部公司來獲取利潤。
圖為伊朗油氣田
伊朗在沒有石油的情況下,被英國發現石油後,建立了英波石油公司,石油利潤長期歸英國所有,後來又被美國掌控。
直到伊朗收回了這些權益,面臨制裁時,卻發現石油收入大大下降,這也形成了某種形式的「能源詛咒」。
對於烏克蘭來說,既然需要債務償還,且急需外部支持,就不得不接受這種局面,將礦產資源與他國分享,留著這些資源沒用。
那麼,對澤連斯基來說,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烏克蘭的局勢將更加穩固嗎?美國真的會給他完完整整的保障嗎?恐怕也不是。
1994年《布達佩斯備忘錄》的記憶猶新,當時有多國承諾提供保護,但2014年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2022年又全面進攻烏克蘭,最終很少有國家真正在戰場上出兵支持烏克蘭。
所謂的雙邊條約在實際執行中的合法性和被遵守性,遠不及烏克蘭加入北約後所能得到的保障。
然而,澤連斯基加入北約的希望破滅了。
圖為北約總部
美國不願意接納他,俄羅斯也堅決反對他加入北約。無奈之下,澤連斯基只能求其次,爭取到美國某種形式的保障。
從澤連斯基的角度看,一方面是能夠保住自己的總統位置,另一方面,他通過這種保障可以讓美國更多地捲入烏克蘭的事務。
如果烏克蘭的礦產大部分由美國公司控制,而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時,美國是否會更加謹慎呢?這也是澤連斯基的算計。
然而,如果協議簽署並在華盛頓的盛大記者招待會上公開一些細節,烏克蘭國內將如何看待這一協議?
這是一個重大的疑問。國內民眾是否會同仇敵愾,認為只要能夠抵抗俄羅斯,簽署任何協議都無妨?
還是會有一部分人對澤連斯基失望,認為國家的礦產和子孫後代的權益不應該如此輕易出賣?
最大的挑戰正是如何平衡國內的精英和民眾對這份協議的看法,是否認為澤連斯基為國家爭取到了保障,還是覺得他是在出賣國家的資源。
這還需要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