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新戰場,讓人看得目瞪口呆。卡緬卡這個小地方,聽起來像是個沒人關心的小村子,結果一夜之間,成了全球關注的焦點。俄軍三萬大軍,直接越過奧斯基爾河,烏軍丟掉了,東哈爾科夫北部的,最後一道防線。可俄軍這波操作,除了在地圖上,多畫幾個紅圈,對國際局勢到底有啥影響?
俄軍這次,不是貓捉老鼠式的小打小鬧,而是正兒八經的集團軍級別的推進。三萬人壓過河,烏軍就剩下不到一萬二的殘部,還都是四個旅東拼西湊出來的。就像一群人守著一條小巷子,突然來了三倍多的壯漢,拿著傢伙就往裡沖,換誰都扛不住。卡緬卡一丟,奧斯基爾河西岸的烏軍據點全線告急,俄軍等於在東哈爾科夫開了個大門,下一步是往庫皮揚斯克、再往北一路平推。
哈爾科夫是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市,人口上百萬,工業基礎雄厚。俄軍要是真把東哈爾科夫吃下來,整個頓巴斯北翼安全線就穩了。換句話說,俄羅斯在西部邊境的安全緩衝區,又厚了一層。這西方國家怎麼可能不著急?北約的安全感本來就像秋褲一樣薄,這下又被削了一塊,接下來還怎麼跟俄羅斯談判?
奧斯基爾河原本是天然的防線,結果讓俄軍硬生生給啃穿了。烏軍靠著河流都守不住陣地,後面還能指望啥?更尷尬的是,烏軍的增援部隊,也就四個旅的殘兵,兵力差距一眼就能看出來。
想當年朝鮮戰爭,志願軍也是靠著兵力和地形,硬生生把美軍頂在三八線外。可現在輪到烏克蘭,連地形優勢都保不住。俄軍這次,連解放二字都用上了,意思很明確:這地我拿定了,不會還給你。
俄烏和談要是按戰場局勢來劃線,東哈爾科夫基本就是,俄羅斯的囊中物了。西方國家嘴上說支持烏克蘭,真刀真槍的時候,援助速度和數量都跟不上。俄軍越打越順,烏軍越守越虛,這場仗要是再拖下去,烏克蘭恐怕只能接受現實了,誰讓人家拳頭硬呢?
北約國家本來就怕俄羅斯,現在俄軍打得順風順水,誰還敢輕舉妄動?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估計天天睡覺都得開著燈。烏克蘭失去了東哈爾科夫,談判桌上的籌碼又少了一塊。未來要是和談,俄羅斯肯定要以既成事實要價,烏克蘭的談判空間,被壓縮得死死的。
這場仗打到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的領土爭奪,更像是一場,誰能耗得起的持久戰。俄羅斯有地理優勢,有兵力儲備,烏克蘭靠外援過日子,誰能堅持到最後?
俄軍這波操作,算是給烏克蘭上了一課:地理優勢靠不住,兵力差距才是硬道理。國際社會再怎麼呼籲和平,最後還是得看誰能守住陣地。戰爭的本質,就是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