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硝煙再起,特朗普在競選集會上拋出驚人言論:「只要我重返白宮,24小時內就能結束俄烏戰爭。」這番表態立即引發國際社會震動,但細究其2017-2021年執政時期的烏克蘭政策,人們不禁要問:這位曾誓言"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前總統,為何在首次任期內未能兌現類似的承諾?當特朗普2017年1月入主白宮時,烏克蘭危機已持續三年。克里米亞被兼并、頓巴斯地區戰火紛飛、明斯克協議陷入僵局,這個東歐國家的命運早已超出地區衝突範疇。美國傳統基金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烏克蘭政府軍與親俄武裝在接觸線兩側部署了超過10萬兵力,形成縱深達30公里的軍事對峙帶。
特朗普團隊曾設想通過「交易藝術」打破僵局。2017年2月,時任國家安全顧問弗林被曝與俄駐美大使討論解除對俄制裁,暴露出白宮試圖將烏克蘭問題納入美俄整體利益交換的構想。但這種將主權國家命運商品化的做法,不僅遭到基輔當局強烈反對,更直接觸動了歐洲盟友的戰略神經。「通俄門」調查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懸在特朗普頭頂。
特別檢察官穆勒團隊的調查顯示,2016年大選期間至少有12名特朗普競選團隊成員與俄羅斯情報人員存在接觸。這使得任何對俄示好政策都面臨"叛國"指控的政治風險。國會山日報統計顯示,第115屆國會(2017-2019)共通過6項對俄制裁法案,其中4項獲得兩黨壓倒性支持。這種政治環境極大壓縮了特朗普的外交操作空間。2018年赫爾辛基"特普會"後,特朗普公開質疑美國情報機構關於俄干涉大選的結論,引發國內輿論海嘯。次日,眾議院以406票贊成、3票反對的懸殊比例通過決議,重申對情報機構的支持。在這種政治氛圍下,任何單方面調整烏克蘭政策的嘗試都難逃國會掣肘。
解密的白宮備忘錄顯示,特朗普政府的戰略重心始終聚焦於「大國競爭」。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2018年對華髮起貿易戰消耗了大量外交資源。與此同時,中東政策調整(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退出伊朗核協議)和朝鮮半島危機牽扯了政府主要精力。烏克蘭問題在這種戰略布局中處於尷尬地位,但是直到今天特朗普再次擔任美國總統也沒能夠馬上終止俄烏衝突。據塔斯社1月30日報道,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認為,與俄羅斯的衝突導致烏克蘭倒退了100年。魯比奧差一點就說出:是美國一手挑起了俄烏衝突!但他應該說一說,美國為什麼要挑起俄烏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