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當地時間1月22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見到訪的德國總理朔爾茨。馬克龍表示,歐洲在面對美國的挑戰時,應當確保其自身的利益。包括法國和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必須比以往更加努力地捍衛自身主權。當然,歐洲想要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實現幾代歐洲人夢寐以求的獨立自主,「抗美」就必須徹底。所以,馬克龍除了與朔爾茨聯手吹響了歐洲「抗美」衝鋒號外,日前還指出:歐洲應該都「醒醒」了,必須增加安全防禦開支,以減少在安全保障方面對美國的依賴。
畢竟,當歐洲在安全領域上嚴重依賴美國軍事保護的情況下,美國針對歐洲採取的霸凌政策,例如計劃侵吞丹麥格陵蘭島等,歐洲基本沒有反擊的實力和信心。所以,在此之前,法德已經吹響了歐洲的抗美號角,呼籲歐洲各國放棄對美國的幻想,應該團結一致應對來自華盛頓的挑釁。受此影響,越來越多歐洲國家似乎已開始覺醒。挪威政府日前公開表態,該國不會按照美方的相關施壓,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以上。
歐洲國家「抗美」行動既然已經展開,就不打算對美方提出的一些過分要求做出妥協。所以,當美方不久前無理要求歐洲盟友中斷與俄羅斯的天然氣交易,轉而增加從美國進口天然氣的規模。對此,德國副總理哈貝克日前警告稱,歐洲必須避免過度依賴美國的能源供應,否則將重蹈覆轍。原因是:歐洲如果過度依賴美國的能源供應,必將會重複之前在俄羅斯能源問題上所經歷的那種「被脅迫」的命運。
誠然,美國就是讓其能源出口商獨享歐洲能源市場利益蛋糕,更重要的是,只要美國能夠卡住歐洲能源命脈,屆時歐洲就更逃不出他們的手掌心。另外,美國還企圖通過對歐盟發出關稅戰威脅,以此來迫使歐盟參與其對華貿易挑釁的行動。之前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稅,最終引發中歐貿易摩擦,在很大程度就是受制於美國造成的後果。所以,法國外長巴羅日前表示,歐洲不應捲入美國與中國的衝突,繼續與這兩個大國合作才符合歐洲的利益。
歐洲在對華政策方面,不該當美國的附庸,尤其是在涉及自身核心利益問題上,更不應該追隨美國反華指揮棒跳舞。所以,當歐洲吹響「抗美」號角後,越來越多國家都在做出積極響應,尤其是那些與中國存在密切經貿聯繫的國家。據觀察者網報道,荷蘭首相斯霍夫日前表態稱,雖然在對華政策方面,荷蘭和美國「或多或少保持一致」,但在有關該國光刻機巨頭阿斯麥設備的對華出口問題上,荷蘭政府自行決定如何實施出口管制政策至關重要。
顯而易見,荷蘭在光刻機對華出口問題上,所謂「國家安全」本身就是一種借口,目的是為掩蓋荷蘭在美國威脅下不敢反抗的懦弱。就因為這樣,阿斯麥公司因對華合作受阻而損失慘重,甚至一度威脅要將企業遷往自主度相對較高的法國。所以,當歐洲「抗美」浪潮此起彼落之際,似乎讓荷蘭看到了在對華貿易方面擺脫美國控制的機會。因此,在談及對美合作問題時,斯霍夫當著美媒的面指出,歐洲在合作中應表現得「有骨氣」,而不是表現得像一個「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