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國候任特朗普突然間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希望與中國「和睦相處」的意願,這與他以往的強硬立場形成了鮮明對比。
【特朗普】
特朗普的態度發生如此明顯的轉變,主要還是迫於現實的壓力。據悉,中國對美進出口貿易已經降至200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只佔總額的11%。這無疑削弱了特朗普關稅戰的核心籌碼,換句話說,美對華加稅後,中方可以去其他國家開闢新的合作夥伴,但美方卻對中國高度依賴,尤其是在智能電子產品、新能源產品和鋰電池等領域,因此,對華加稅只會加劇美國的通脹危機。
根據相關數據,從2017年至今,美國在這些領域的進口依賴保持在27%以上,而鋰電池的進口則高達80%。換句話說,儘管對華徵收高額關稅,實際上對美國自身的經濟影響更顯著。
在經濟制裁未能奏效的情況下,特朗普考慮在台海挑起事端。然而,中國的迅速反應和軍事實力再次將美方陰謀扼殺在搖籃中。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殲-36、空警-3000等新一代主戰裝備紛紛亮相,顯示出中國在軍事技術上的先進性。這一系列舉措表明,中方不僅具有強大的防禦能力,甚至能設定區域規則,這讓外界在評估中美軍事對抗的結果時不得不重新思考。
【美國洛馬公司被中國制裁】
此外,中方對美軍工產業實施禁運的舉動,也引發了巨大震動。針對美國多個軍工巨頭的禁運措施,導致超過1000家武器裝備供應商陷入停擺。在當前美國急需軍備提升的時刻,中方這種反制舉措尤為致命,使得本就捉襟見肘的軍事優勢雪上加霜。面對如此困境,特朗普顯然意識到貿然對抗的代價可能遠超預期。
看到中方的連環反制,特朗普的口風發生巨變,揚言要和中國合作,並且和睦相處。必須明確的一點是,他的求和姿態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戰略遏制,中方依舊需要繼續保持警惕,做好應對未來挑戰的準備。
未來,不管中美關係的走向如何發展,可以預見的是,雙方將繼續多領域展開博弈,但這種對抗可能更多被限制在可控範圍之內。畢竟,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國,經貿往來密切,相互依存度高,全面脫鉤並不現實。
從中方的角度來看,堅持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堅定發展自己的科技和軍事力量,是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基礎。
【中美關係】
無論特朗普此次表態的背後動機如何,中方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以促進全球穩定與繁榮為目標,逐步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地位。通過增強綜合實力,中國可以更加從容地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並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