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壇剛出事,歐洲又一個重要經濟體法國,也跟著亂了。法國政壇混亂的起因是由於政府債務負擔過重,總理巴尼耶試圖通過削減400億歐元的開支和增加200億歐元的稅收來緩解困局,但因為步子邁太大,他知道法案在議會沒法通過,想以憲法第49.3條款繞過議會通過預算案。
(馬克龍堅稱,絕不辭職)
政府垮台
巴尼耶的行為立刻引來強烈反對,針對巴尼耶的不信任投票動議以331票的高票通過,這老哥也願賭服輸,很順滑地向馬克龍提交辭呈。至此,當了三個月總理的巴尼耶被迫下台,只留下馬克龍一人在風中凌亂。
今日法國政壇的混亂,歸根結底,兩個原因,一是真缺錢,二是民主制度玩不下去了。本來西方這些老牌強國,憑藉早些年殖民積累起的財富和技術優勢,可以躺著賺錢,他們的國民不用努力工作就能享受高福利,再爛的政客只要會花錢,都不會幹得太差。其中法國就是一個典型,人們對法國的印象是懶散,經常休假,但他們就是能靠著掠奪西非的資源,過上富足的生活。
(我覺得巴尼耶是誠心不想幹了)
可是現在,時代變了,隨著全球南方國家崛起,他們的技術優勢越來越多地被取代。西非國家這兩年也不聽使喚了,布吉納法索、馬里,包括尼日等國先後跟法國分道揚鑣,這是對法國經濟的一記重擊。再加上疫情、俄烏衝突、配合美國打壓中國等因素的影響,毫不誇張地說,整個歐洲都陷入了經濟困境。
黨派大亂斗
正常情況下,國家沒錢,為了長遠考慮,應該從上到下勒緊褲腰帶渡過難關,美國可以印錢舉債,法國可不行。可歐洲人早就被高福利養懶了,他們好像覺得,錢這個東西,是天上掉下來的。現在巴尼耶要削減開支,受影響的不止有普通人,還有政客啊。哪怕這個法案長遠看是對國家好,他們也會為了反對而反對。
在中文互聯網上有一種說法,說民主制度的優勢,是政黨之間可以相互監督、制衡。我們國家早就玩過這一套了,它在歷史上的名字叫「黨爭」。還是以法國為例,自從今年6月,馬克龍解散議會,重新選舉以來。這個國家就在無休無止的黨爭中打轉,極右翼上不行,極左翼上也不行,接近半年時間裡,法國處於實際上的無政府狀態。
(馬克龍接下來怎麼辦)
按說政局搞成這樣,馬克龍應該承擔責任吧。他不,馬克龍已經說了,拒絕辭職,會幹完整個任期,因為他不願辜負民眾的信任。這話說得就好笑,如果不是他不願意看到極右翼政黨上台,在背後搞了很多小動作,法國政壇也不至於淪落到這步田地。說得直白一些,這些西方政客,都不是什麼大善人,為了爭權奪利,各有各的小算盤,國家穩定對他們來說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事兒。
最後的機會
當然,即使馬克龍辭職,法國也不會一下子就支棱起來。因為現在的法國,早已不是戴高樂時代的法國,我們前面說到法國的經濟困境,他們的政府債務已經達到gdp的112%,這些錢,都是實打實要還的,不搞好跟俄羅斯、中國的關係,不管誰來當這個總統,組建什麼派別的政府,都解決不了問題。
馬克龍現在的工作,是選出一個新總理,不出意外,又會引發極左翼和極右翼的罵戰。無奈之下,馬克龍決定先去見見特朗普,打探一下美國的態度。據法國媒體報道,巴黎聖母院即將重新開放,特朗普已經說了要來,這就是馬克龍的機會,如果能從特朗普口中得到一些許諾,他處理起當前的亂局,也會更有底氣。
(特朗普能救馬克龍嗎)
可問題是,馬克龍之前不還說,法國會堅定追求戰略自主嗎?一年多了,法國的戰略自主體現在哪裡?在俄烏、巴以,包括跟中俄的關係等關鍵問題,我們都沒有看到所謂戰略自主的策略。現在又要轉頭去找特朗普,我看馬克龍啊,也別再自比戴高樂了,人家當年幹得那些事情,你馬克龍,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