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世界的眼光開始「向東看」,越來越關注中國。在墨西哥漢學家、翻譯家莉莉亞娜·阿爾索夫斯卡看來,雖然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拉美地區人們對中國的了解依然比較滯後,仍需要通過各方努力,更深入、更有效地向拉美地區介紹中國。
▲莉莉亞娜·阿爾索夫斯卡。(圖片來自《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拉美人怎樣看待當今中國?
莉莉亞娜:對於拉美普通人而言,對中國不能說一竅不通,但是了解很少。約40年前,墨西哥學院亞非研究中心招生的時候更多學生會選擇日本,因為當時正值日本經濟騰飛。如今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家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高。
可惜拉美很多人還是不了解中國。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懂中文的人很少,大家是看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書和資料。而西方對中國的了解是比較膚淺的,尤其對中國的思想並不是太懂。一些西方作品的思路往往是「以我為大」,把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建立在自己優勢地位的視角里。
我們墨西哥學院相關專業的學生,所讀的內容80%至90%是英語的。英語所產生的關於中國的知識形成壟斷地位。不過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攜起手來,從拉丁美洲、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為產生更多關於中國的知識作出貢獻。
另一方面,我感覺中國在對外傳播方面做得還不夠。中國的發展成就很偉大,發生的變化很大,但外國人很難及時了解掌握。雖然我學習中國文化已經40年了,但如果讓我自己在中國溜達,恐怕很容易走丟。中國的發展不是在「走」而是在「跑」,速度快到中國人自己的思考有時都趕不上發展的腳步,更別說外國人了。
《參考消息》:您翻譯了很多中國文學作品,哪一部在墨西哥最受歡迎?
莉莉亞娜:讀者們對中國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很感興趣。我翻譯的作品中賣得好的有劉震雲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蓮》、陳染的《私人生活》等。我為這些書做了一些推廣工作,比如參加書展,請墨西哥著名作家點評。我希望讓更多讀者了解充滿「煙火氣」的中國,墨西哥讀者也能從這些現實題材中找到共鳴。
最近出版的是《道德經》,在拉美也很受歡迎。《道德經》這本書我30年前就看了,但一開始沒看懂——大約看了一百遍才看懂。《道德經》的「道」是影響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不僅影響了古代的中國,還影響了今天的中國。在翻譯中,我沒有把「道」的意思用「GOD」「WAY」或其他類似的辭彙進行解釋,而是直接翻譯成「DAO」。「DAO」應該是一個專有名詞,不需要翻譯。
《道德經》中蘊含著中國古老的智慧,其中陰陽等辯證的觀念,我認為到現在都依然存在於中國人的生活中。這種思維方式與被殖民以後的拉美世界是不同的,但與拉美印第安人的哲學思維有很多共同之處,都是尊重自然、崇尚和諧的生活方式。
《參考消息》:您認為該如何提升中國的海外形象?
莉莉亞娜:在學術界人士眼中,中國的形象還是挺好的,至少在我熟悉的歐洲、拉美的學術界對中國是很認同的。但是全世界的大多數人是不做學問的,可能文化水平是小學、初中、高中等。他們的世界觀、文化觀主要源於西方世界對東方的理解、分析和評價。
比如,全世界的中學生在學習世界文學的時候,幾乎沒有讀過非洲文學、中國文學、阿拉伯文學。世界哲學的源頭是希臘,而中國偉大的哲學,對其他國家的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幾乎沒有影響。在墨西哥的書店、圖書館能找出多少中國小說,能找到多少跟中國歷史、政治文學有關的資料?幾乎沒有多少,即使有,多數也是從英語、德語、法語翻譯過來的。
因此我認為中國在把自己介紹給世界這方面,還要再努力一點。比如在哲學、當代文學等領域與世界開展更多的交流。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做一些交流工作,一定要注意把政治和學術分開。10年前,我就提出希望能有一個在線平台,讓兩國的譯者方便溝通,促進文化的交流。我會讓所有的學生參與討論,向中國的專家學習,不斷改進我們的翻譯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完)(原標題:莉莉亞娜·阿爾索夫斯卡:跳出「西方視角」,從拉美看中國)
記者/趙琬微 丁靜 趙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