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冥筆
編輯| 言染
-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隨著2023年逐步接近尾聲,中美關係正經歷著一個歷史性的變革時刻。
這種轉變在第78次聯合國大會上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尤其在美方總統拜登的發言中。
自冷戰終結以來,中美的紛繁關係不僅影響了兩國的互動,更在全球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尤為突出的是近幾年的貿易戰,不僅使中美雙方承受巨大經濟壓力,還對全球供應鏈和市場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
然而,在這次的聯大的演講中,拜登對中美關係進行了新的定位,其背後體現了美方外交策略的深度調整。
他對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毫不掩飾,這旨在重塑兩國關係的基礎,加強雙邊合作。
尤為重要的是,他首次明確認可了「一個中國原則」,這意味著美方承認台灣是我國的一部分,這是中美關係歷史上的重要轉折。
此外,他對中美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持樂觀態度,這顯示了美方經濟對我國市場的依賴性。
同時也認識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兩國的合作對全球經濟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這也被視為美方對我國的「服軟」。
作為回應,我國也重發了對美方十分關鍵的鍺、鎵等戰略稀有金屬的出口許可證。
在現代科技產業中,鍺和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廣泛應用於半導體、太陽能板、LED技術和其他先進的電子設備。
由於大部分的這些金屬資源都在我國進行開採和加工,使得美方在供應鏈上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
因此,我國的這一決策不僅表明其意圖通過經濟手段緩和雙邊關係,同時也強調了兩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互補性。
這一轉變也深深映照了美方在全球技術和經濟版圖上的重新定位。
在過去,美方曾視我國為一個可以控制和引導的經濟夥伴。
但隨著我國在技術領域的快速躍升,尤其在5G、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等核心技術上取得的顯著突破,美方意識到,單純的技術封鎖和經貿制裁已經無法抑制我國的科技崛起。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對抗策略在長遠看來,不僅無法實現預期的效果,反而可能損及自身的技術創新和全球供應鏈的穩定。
與此同時,中美在全球重大議題上的緊密合作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期待。
在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面前,中美的角色至關重要。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兩國有責任、也有能力共同推動全球碳中和的進程,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制定和資金投入,共同推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再者,COVID-19大流行加深了中美在公共衛生領域的互動。
這場危機讓兩國認識到,無論是疫苗研發、生產還是疫苗的全球分發,雙方的合作都是關鍵。
中美可以通過共享疫情數據、加強醫療技術交流和推動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的完善,為全球抗擊疫情貢獻力量。
此外,雙方還可以共同探索如何應對未來的全球健康危機,為全球衛生安全體系的完善和加強提供經驗和方案。
除了中美政府高層之間的互動和態度轉變,兩國的普通公民對於這種新的關係變化也有著深厚的期待和希冀。
畢竟,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由高層決策者所定義,更多的是基於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和情感紐帶。
在這方面,旅遊無疑是最直接的橋樑,近年來,中美旅遊市場穩步增長。
美方的都市風貌、壯觀的國家公園和歷史古迹吸引了大批的我國遊客,反之,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美食也讓越來越多的美方人嚮往。
這樣的文化互訪不僅加強了經濟往來,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兩國人民的情感紐帶。
此外,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
中美之間的電影合作、藝術展覽和音樂會等活動為兩國人民提供了了解對方文化的機會。
從好萊塢大片到我國的傳統藝術,從美方的爵士樂到我國的民樂,這些文化活動不僅增加了兩國人民的文化體驗,更促進了兩國文化的相互融合。
總之,2023年中美雙方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接觸表明,兩國都認識到合作比對抗更有益於雙方和全球的未來。
不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民眾層面,中美關係的健康和持續發展都被看作是全球穩定和繁榮的關鍵。
在日益緊密的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兩國的合作和互相理解不僅影響他們自己,而且對整個國際社會都有深遠的意義。
希望兩國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可以繼續手牽手,攜手共創更加和平與繁榮的未來。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