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分享,又給予了我最大的支持,非常感謝!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中國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書寫了經濟發展的奇蹟。
面對中國的飛速發展,從美國近些年針對中國的動作可以看出,美國顯得有些過分敏感了,對中國的崛起也顯示出越來越多的擔憂。
「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威脅論」等概念在美國國內甚囂塵上,很多美國學者都懼怕中國未來將會在某個時間超越美國。
與這些言論相對的,還有一些秉持著盲目自信的人,哈佛教授約瑟夫·奈就是一個例子。
在一場訪談節目中,約瑟夫·奈就曾大言不慚地對著鏡頭說道,中國永遠不可能超越美國,因為美國有中國不能與之相比的五大優勢。
那麼,究竟是什麼能夠讓這位教授如此自信呢?隨著中國的發展,美國真的是無法超越的存在嗎?
新型大國關係
我們要分析美國在中美關係之間存在的一些優勢,首先就要談到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以及與這種擔憂不可分割的中美高度依賴關係。
擔憂來源於依賴,依賴催化著擔憂。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隨著中國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崛起,中國在國際社會上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無論是從經濟、政治還是外交上來說,中國的內部發展和外部政策都對美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無異於是對其霸權主義的挑戰,蘇聯解體以後,世界格局並沒有如美國期望的那般一直保持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的趨勢反而越來越強。
因為獨特的民族歷史和地緣位置,造就了美國這個國家強烈的不安全感。
面對中國的崛起,他們開始擔憂中國這條大船要往何處開,他們最擔心的則是中國的崛起是否會對美國,甚至是整個西方世界的利益產生影響,是否會對他們建立起來的既有國際秩序帶來挑戰。
但世界需要秩序,不論是人們主觀上希望還是客觀上的需要,這個秩序都必然要出現,且要儘可能的得到滿足各方的利益訴求。
崛起之後的中國必然與以西方為主導的舊國際秩序產生衝突,換句話說就是中國的國家利益與現存的國際秩序利益產生了衝突。
而目前的中國,也不再奉行20世紀的保守的韜光養晦政策,而是積极參与國際決策,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同時也打出了「和平崛起」「和平發展」的新政策。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中國要崛起,要和平的崛起,我們的崛起並不意味著一定要重複曾經的「大國爭霸」邏輯。
也就是說,我們要建立一種「新型國際關係」,這也是近些年來中國的外交關係核心。
當然,這條道路還是非常漫長的。中國想要挑戰「中國威脅論」的舊思想,前路必然是艱難的。
同時,中國的成就也是巨大的,我們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從一個落後挨打、任人宰割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體系的重要部分,並且在一些區域事務、個別議題上擁有了領導權和較強的話語權。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學會了應該怎麼做一個大國,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多新崛起的國家短時間內也都沒有學會如何扮演一個大國的角色,以及如何承擔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
我們回看歷史,很多時候並不是具有經濟和軍事實力就能夠成為一個大國,儘管我們常常認為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是一個國家的基礎。
例如曾經的蘇聯,二戰之後,他雖然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擁有了同美國同西方較量的實力,但在90年代初卻仍然無可挽回的平庸了。
再比如日本,上個世紀的日本曾經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但由於受到了美國的制裁,加之日本本身的歷史遺留問題,最終也都淪為了泛泛之輩。
歷史是一面鏡子。
通過參照以往與我們有部分相同經歷的國家,我們可以發現,儘管中國目前的經濟崛起了,即使現代化的進程也在飛速進行,但是想要真正構建一個新的秩序,中國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約瑟夫·奈的觀點也並不是空穴來風。
五大優勢無法超越?
那麼,約瑟夫·奈在中美關係中的觀點最近又有什麼依據呢?我們先來分析他所認為的美國與中國相比具有的五大優勢。
在約瑟夫的講話中,他認為五大優勢分別為:地理優勢,能源優勢,金融霸權,相對人口優勢和創新引領能力。
首先是地理優勢。
隨便一張世界地圖我們就可以看到,美國位於北美洲的中部,東側是大西洋與歐洲隔海相望,西側是太平洋與亞洲隔海相望。大西洋和太平洋十分廣袤,兩個大洋成了美國天然的堡壘。
這也就是為什麼美洲直到大航海時代才被發現,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置身於血與火的戰爭之外,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
美國的北部是加拿大,南部則是墨西哥,這兩個國家完全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
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總共有14個鄰國,無論是哪個方向,幾乎都與鄰國存在領土或領海的主權糾紛。東北和西北與俄羅斯有領土糾紛,西南部則與印度存在紛爭,什麼南海問題、東海問題也都常常使中國頭大。
美國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所以他也經常發動中國的鄰國,利用領土糾紛,來制裁中國和噁心中國。
第二,則是能源優勢。
在頁岩油氣革命的推動下,美國實現了能源獨立。其國內的油氣產量不斷攀升,並成為石油產品的凈出口國和天然氣的凈出口國。
這些改變不僅使得美國的一次能源出口超過進口,成為能源的凈出口國。也使得美國降低了對中東石油資源的依賴程度。
另外,這也成為美國實現地緣政治利益的工具,從奧巴馬政府開始,一直到如今的拜登政府,都在不斷的對「北溪-2」線天然氣管道的建設進行阻撓,其目的就是為了破壞歐洲和俄羅斯之間的能源合作關係。
如今幾乎每個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都與化石能源脫不開關係,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具有更高程度的能源獨立,那麼他將會比能源獨立程度更低的國家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動性。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中國,目前中國對化石能源的需求仍然非常依賴中東地區。
美國則將其軍事力量部署在馬六甲一直到波斯灣,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海上能源交通線產生了制約。
第三,金融霸權。
眾所周知,二戰之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以來,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幾乎成了全球的硬通貨。
這也就造成了一種局面,如果美國的經濟體系出現問題,那麼將會迅速波及全球。並且目前來看這種國際貨幣體系是穩定的,也是短時間內不會發生改變的。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美國的華爾街為中心,周期性的金融危機就從沒有斷絕過,這彷彿成了美國的一種操作世界經濟的手段,也成了美國彌補自身國庫虧空的伎倆。
第四,那就是美國的相對人口優勢。
當然,這種優勢並不是指數量上誰多誰少,主要是指人口結構和人口質量。目前中國的老齡化問題非常嚴重,對於整個國家福利體系的負擔是非常沉重的。
美國則不太一樣。從數量上來看,中國有著15億人口,美國雖然僅僅有3億,但人口的分布和質量都遠遠高於我們國家。
在解決人口問題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五,就是創新引領的能力。
美國是一個科技超級大國,在戰後6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美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科技優勢和國家創新體系。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下,這種國家創新體系也展現出了新的活力。
國家創新體系是由企業、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政府等核心機構,與金融,法律,文化,國際環境的外圍機構組成的。
除了美國政府大規模參與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外,大學和科研機構也有充足的研究和開發經費,大學與企業也有緊密的聯繫,很多大學實驗室都是企業創新技術的源泉。
當今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實力角逐,很多時候都是一場科技競賽。從目前來看,中國與美國在科技實力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中國如何應對
自然對以上五大優勢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客觀而且理性的得出結論:
中國和美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的差距越來越小,中國也是本地區最有實力的國家。但從國家的綜合實力來看,中美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
意識到這個結論,我們也不用太過悲觀。
如果我們只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那麼就會陷入妄自菲薄的境地。同樣的,如果我們只看到自己的成就,那麼又會陷入目中無人的心態中。
最好的辦法就是全面的分析和比較雙方之間的優勢和劣勢。對這些優勢和劣勢進行綜合看待,才能夠真正得出最客觀且最具現實意義的結論。
所以,在分析美國的五大優勢後,我們同樣也要分析美國在發展中的劣勢。
我們雖然看到了美國的地理位置優勢,但這種優勢同樣也是一種劣勢,相對於亞洲、歐洲和非洲來說,美國所位於的美洲更像是一座孤島。
假如中國、俄羅斯和歐洲彼此之間能夠形成某種強的合作關係,那麼美國的影響力就會被大大削弱。
所以美國目前的全球戰略主要是通過插手區域事務,從而試圖強行隔斷各個板塊之間的路上聯繫。
對於中國來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美國要想對歐亞大陸東部產生影響,只能通過日本、韓國這樣的島國或半島國家來實現。
又由於俄羅斯的存在,美國想要在這一地區產生一言堂式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美國目前國內的發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不論是經濟問題還是國家體制問題,都採收了很多矛盾和危機。例如,其國內的高通脹、高負債,常常引得民怨沸騰。
另外,在最近的幾十年中,美國常通過對外發動戰爭的形式來插手國際事務。
簡單來說,美國政府是被華爾街、軍工複合體和無限自私民意所裹挾著的,本質上是持續好戰、美國優先的。
當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是百分百完美的,但是美國這種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做法,勢必會受到反噬。
如果不進行改變,那麼,被更加先進和更愛好和平的國家替代是早晚的事。
結語
當前的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和博弈也愈加激烈,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逐漸成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引領者。
面對美國所謂的五大優勢,中國人民並沒有氣餒,而是不斷的通過自我革新和艱苦奮鬥,並結合新時代的制度優勢和崇尚科學的思想而崛起。
中國人從來就不認可國強必霸的邏輯,5000年到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思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更何況和平和發展才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一切逆時代而行的國家和勢力必將受到反噬。
只要中國人民繼續堅持,繼續奮鬥,不僅努力維護世界和平,也積極承擔自己的國際責任,為國際秩序作出中國貢獻,那麼中國的崛起之路就會是必然的,也是任何別有用心的人無法阻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