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中國不僅為西方國家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也吸收了拉美和東南亞等地區的原材料,消費了西方國家生產的高附加值產品。
應該說,這就是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這個機遇惠及到了大多數人。至少對於中國來說,過去有8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而我們創造的需求和市場,直接將全球「絕對貧困」人口減少了大約45%。
儘管如此,某些西方國家仍然在大肆貶低中國,試圖降低中國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分量,甚至反過來污衊中國破壞了世界經濟。如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一度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搶走了發達國家的生意。
於是,澳大利亞企圖依靠原料國的身份,抬高鐵礦價格。美國則一邊在高端產業方面封鎖光刻機和晶元,另一邊把中國的產品出口詆毀成傾銷,開啟貿易戰試圖減輕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問題,西方國家相信製造業毫無難度,創造一個或者多個製造大國輕而易舉。然而,西方國家忽略了一件事,製造業確實簡單到誰都可以做,但不是誰都能像中國一樣全面,也不是誰都能像中國一樣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引擎的。
正如德國經濟學家鮑克內希特所說:中國經濟需要世界,世界經濟更需中國。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引擎,德國人一定要抓住歷史的機遇,和中國互惠共贏,不能被美國人牽著鼻子走。
中國發展的潛力
過去幾年,美國在印度和越南扶持製造業的失敗已經說明了問題。今天不是工業革命早期,英國和美國隨意控制製造業轉移的時代了。那時候,英國和美國比的是誰的紡織機多,誰紡棉的速度快。
今天的製造業已經不是簡單的勞動力廉價、地價便宜和生產效率高就能解決的,它還涉及到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信任等多個方面,中國仍然是當今最好最大的世界經濟引擎。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有著巨大的潛力。2009年,世界專家預測,中國的晶元設計能力比美國落後30年。但僅僅10年以後,包括谷歌公司人員在內的專家就得出了新的評估,如果能夠獲得EUV技術,中國可以在2030-2032年超過美國的晶元設計。
2021年,專家最終確認,中國現在已經擁有和英特爾或高通一樣的晶元設計能力。在短短12年內,中國做到了專家們預測的30年都做不到的事情!
中國製造沒有被淘汰,也沒有被其他國家取代,而是在不斷升級中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稀缺性。而在未來,中國經濟仍然有很大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和引擎。
這得益於中國在新能源各個領域內的技術開發,過去30年,歐洲國家帶頭髮展新能源,提倡發展綠色經濟,全世界主要國家幾乎都參與了進來,能源轉型現在是世界上最明顯的一個投資機會。
在這方面,中國的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布局已經十分廣泛,並且通過我們獨一無二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電力浪費和損耗。在相關應用領域,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開展了大規模應用,走在了世界前列。
而就在日本排放核廢水的第二天,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取得重大科研進展,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
近幾年,受到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等全球問題的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確沒有過去那麼好了,這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經濟共同的問題。
隨著打壓中國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西方國家越來越意識到,中國的製造業地位在短時間難以撼動,且中國命運已經與全球命運緊密聯繫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