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稱作好人,以前是最好的評價。這代表著人無論從道德,還是在素質,又或者是其他各種方面,都比一般人強,算的上家喻戶曉的稱呼了。
而在當下,誇一個人表現良好,似乎用不到好人這個詞了。「太會來事」、「太有眼力勁」、「太有錢」、「太有本事」等等一些詞,似乎都沒有談到一個人的本質。
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就是從人心的變化說起了!

7月11日,雲南一位網友透露出這樣的一件事,兩個孩子不慎落水,被一位孩子的爸爸看到。挺身而出跳入河中救人,但是在2個小孩安然無恙之後,另一個孩子的家長非但沒有感謝,反而怒罵救人的家長太過於自私。
「為什麼不先救我的孩子呢?」另一個孩子的媽媽就這個態度,讓聽在耳中的男子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圍觀群眾的關注和熱議。

事情發生在某地的河邊,當天天氣炎熱,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出外閑逛。恰好河邊比較涼快,也適合於一些家長拍照擺pose,讓平靜的河邊人滿為患。一個不慎,2個男孩失足落水,發現這種情況的群眾大聲呼喊。


一位男子挺身而出,連衣服都沒有脫就跳水救人。好不容易把2個孩子救上岸邊,仔細看2個男孩後終於鬆了口氣,都什麼沒事,這才被知道這位男子是其中一位男孩的父親。

本來,2個男孩都沒有生命危險,這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同時男子營救別人孩子應該被誇讚。但是變故來了,另一個孩子的媽媽氣沖沖地衝上來理論,反問男子為什麼先救自己的孩子,將女子的孩子放在後邊營救。似乎,這有點沒有道理。
被逼無奈,男子反覆思量後霸氣表示:救我孩子是責任,救你的孩子是良心。就這一句話,讓圍觀的不少人為其點贊,事後女子還想上前理論,似乎已經沒有人願意聽其他話了。
那問題來了:好人之所以變少,是因為像女子這樣自私的人太多嗎?從而迫使好人身上背負的壓力也越來越多?

首先,在現代社會中,個人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的觀念逐漸盛行。這種觀念強調個體的權利和利益,而忽視了集體和社會的利益。因此,人們更傾向於追求個人的利益,而不是為他人付出。
其次,現代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更關注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而忽視了他人的需要。因此,好人們承受著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很難有精力和時間去關心他人。
最後,媒體經常報道負面事件和自私行為,這給人們傳遞了一種消極的價值觀。當人們看到自私行為被寬容或者被認可時,他們可能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這種價值觀的傳遞進一步削弱了人們對善良行為的認同和支持。
然而,儘管好人變少,我們不能忽視那些仍然堅守善良和無私的人們,就像文中的這位男子。像這樣的好人可能就在我們周圍,雖然不太引人注目,但他們的存在,定義著這個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