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印度外長蘇傑生在參加經濟會議時告訴與會的經濟界與工商界人士,印度製造與中國製造有相當大的區別。蘇傑生指出,印度的經濟增長不能依靠模仿中國效率實現,如今印度在工業化中遇到的問題也不能通過尋求中國式的解決方案實現。總而言之,蘇傑生的觀點是,印度要走出一條符合印度國情的,屬於自己的獨立道路,一定要加強深度製造業建設,讓印度變成製造業的大國,要讓印度變成製造業強國,要讓印度製造的品牌名揚世界。
5月10日印度外長蘇傑生就印度製造與中國製造的區別,對印度經濟界人士提出忠告,印度不能依靠中國模式強大自己,而蘇傑生的這番言論也值得進行詳細解讀。
首先,總體而言,蘇傑生作為印度外長的這番言論,還是體現出印度政府在發展國家經濟時審慎的考慮。印度畢竟是一個大國而不是小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且正在進行工業化的大國,如果企圖模仿其他國家實現自己國家的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基本上沒有先例可言。「模仿者死」就是21世紀的生存之道,如果印度一味模仿中國,最終一定會變成四不像,蘇傑生的這一提醒確實比較到位。當然,蘇傑生強調,印度製造不同於中國製造,印度不能通過模仿中國建立起自己的工業體系,也不能通過模仿中國就讓印度製造名揚世界,他之所以有這種信心還是基於多方面因素。
第一,如今印度已經成為人口大國,14億人口以及3、4億的青年人就是印度經濟發展的最大人口紅利,如果印度能夠把握好這一機遇,對印度經濟增長將是極大刺激。畢竟,在新興經濟體中印度的年度經濟增長率還比較高,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與八九十年代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期媲美,這一點便是包括蘇傑生在內的印度精英們的信心之一,印度有人口紅利。
第二,蘇傑生的信心除了體現在人口紅利方面之外,印度還有另一重大紅利也就是戰略紅利,所謂的戰略紅利就是,印度在東西方兩大陣營、兩大力量之間遊刃有餘。一場俄烏衝突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打壓,讓世界悄然分裂成兩大陣營,儘管這兩大陣營並不像冷戰時期那樣涇渭分明、互不往來,但依然給世界造成相當大的割裂。在這一割裂過程中,印度可謂是左右逢源,既能夠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係,又能夠與美國談笑風生,雖然印度與自己的近鄰中國在邊界問題上存在衝突,但在上合組織、金磚組織以及g20等多邊舞台上依然有相當大的合作空間與機遇。在國際關係上遊刃有餘的這種戰略利益,依然給印度實現自己的工業化,讓印度製造品牌名揚世界具備重大機遇,這便是蘇傑生的另一信心所在,印度有巨大的戰略利益。
第三,目前印度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工業化基礎,無論是軟體製造業還是生物製藥抑或是其他服務,印度在英語世界中確實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畢竟印度是英聯邦成員國,英語作為印度精英的主流話語,使得其能夠很方便地融入英美世界,能夠快速進入歐美的語言環境中。因此可以看到,在美國矽谷的這些高科技公司里,能夠做到中高層以上的高管基本上都是印度裔,勤勞的華裔卻總是因為意識形態與政治原因被打壓。印度在政治上的如魚得水、長袖善舞以及在高科技行業佔據的位置,便使得印度人很自信地認為,自己要想實現印度的工業化,已經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也是蘇傑生的信心所在。
總而言之,對蘇傑生而言,目前印度已經處於高速發展的重要關鍵時期,如果印度不能擺脫對中國模式的依賴,如果印度總想著重複走中國的道路,印度製造永遠比不上中國製造,印度要想變成強國並超越中國也根本不可能。因此,蘇傑生提醒印度經濟界與工商界人士注意,不要總是在碰到問題時便想要尋求中國式的解決方案,這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其次,印度要想真正超越中國,要想強大自己並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工業化國家,實際上印度還面臨著相當大的問題。
第一,在21世紀這一注重教育與創新的時代,如果不能解決龐大人口的就業問題以及其他技能問題,人口紅利則可能變成人口負擔,甚至變成人口災難。前幾天當印度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時印度舉國狂歡,當時有記者向中國外交部提問,如何看待印度超越中國成為人口大國並享受人口紅利這一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話實際上有點刺耳,汪文斌表示,一方面,中國可以繼續享受人口紅利,因為中國當前有3億多勞動者可以參加中國經濟建設;另一方面,汪文斌話鋒一轉表示,中國不僅重視人口紅利,而且目前更多的是依靠人才紅利。
通過基礎國民教育,中國政府已經使勞動者素質得到極大提升,通過終身學習、技能培訓已經讓中國勞動者能夠根據時代變化、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擁有新的能夠參與經濟建設的途徑與能力。以印度目前的狀況而言,基礎國民教育還相當薄弱,如果不能在教育方面實現根本性的改革,讓印度的國民教育普及化、全民化,印度要想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享受人口紅利帶來的刺激估計難度還是很大。
第二,印度確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享受到東西方陣營戰略紅利的國家,這對於印度而言,也確實是自己的一項資產,但問題在於,在東西方之間長袖善舞雖然能夠給印度帶來一定好處,但這種好處往往是有毒的。這也就意味著,美國、俄羅斯以及其他國家可以允許印度在一定範圍內左右橫跳,但要想超過劃定的紅線,印度必然會遭遇戰略上的失敗。最簡單的例子是,1947年印度已經實現獨立,在冷戰最激烈之時,印度在東西方兩大陣營中起到了橋樑與溝通的作用,當時印度可謂是呼風喚雨,總之兩大陣營都在拉攏印度,但印度錯過了非常好的重大發展戰略機遇。
印度總想成為軍事大國,進而成為軍事強國,但印度當前的武器裝備國產化便能夠發現,所謂的國產化依然只是組裝化。印度人最關心的印度武器裝備國產化到現在為止依然是慘不忍睹,由此就可以看出,印度所謂的戰略紅利更多的還是一種戰略負擔。畢竟美國與俄羅斯可以容忍印度左右橫跳,但絕對不會將印度培養為強大的國家,強大的印度不符合美國與俄羅斯的利益,因此所謂的戰略紅利,對印度而言,更多的還是一種戰略負擔。
第三,蘇傑生強調,印度要加強自己的製造業,要使印度製造變成世界的品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相當艱難。以中國為例,中國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多年打拚才攢起這點家底,中國實現自己的現代化靠的就是中國人民做出的巨大犧牲以及腳踏實地的苦幹精神,由此中國才取得如今的成就。從中華民族具有的優良美德與精神氣質而言,印度還差得比較遠,當然中國從來不小瞧印度,但還是要告訴蘇傑生外長,要想實現印度的夢想,還得擼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