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
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去了延安。
一個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始發地。一個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新中國的搖籃。兩次瞻仰,兩次宣示,關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未來,關乎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與初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懂得,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這份初心使命,是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而一切的一切,歸到最重要的兩個字,還是「人民」。
一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曾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
黨的一切來自人民、屬於人民、為了人民。「人民至上」,這是一個宗旨,也是一條生命線。

二十大報告中有一句話,在開幕會現場贏得熱烈掌聲,在學習討論中被反覆提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當年的延安,曾經不被看好的中國共產黨,最終能夠打下江山,靠的正是人民的心。
楊家嶺的中央大禮堂,至今懸掛著「同心同德」四個大字。當年,中共正是在這四個大字的映照下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也將「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寫進了黨章。
這幾乎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訣——當年在延安探尋中共崛起之謎的外國記者們,多有這樣的發現:80多年前的延安,共產黨人「完全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中的嘩眾取寵的夸夸其談」,「衣著和生活都很簡樸,除農民外,幾乎每個人都穿著同樣普通的、用土布縫製的中山裝」;與共產黨人交談時,他們總會說起「人民」「中國人民」,最後還要提到「世界人民」……
1942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提筆寫道:「只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著我們學。」此前3個月,他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上告訴「各位參議員先生,各位同志」,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本身絕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它的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
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重提了一句當年的老話:「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

正如這些年反覆強調的那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贏得民心,才能贏得歷史的主動,才能牢牢掌握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一個先進的、群眾性的政黨,一個有志於民族復興千秋偉業的政黨,會有清醒而堅定的選擇。
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二十大報告尾聲向全黨發出的這些號召,再度詮釋了「人民」二字的厚重分量。
10月23日,再次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這天,習近平向中外記者鄭重表示:「我們要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為現實。」
無數人聯想到十年前的那句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十分宏大的宣示,同時是無比具體的承諾。
「人民」從來不是抽象的。「人民」二字背後,是14億個「1」,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是一份份具象的急難愁盼、甜酸苦辣、夢想憧憬。
「人民至上」,體現於對現實關切的回應、對日常困擾的解決,體現於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體現於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切實觀照。
而衡量一切的根本標準,應當是「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
這同樣是中國共產黨人明確作出的宣示。「以人民為中心」,終究是要守護人民的心、贏得人民的心。贏得了人民的心,未來的漫漫征途,就會有最重要的信心。
欄目主編:朱珉迕 文字編輯:朱珉迕 題圖來源:董天曄 攝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刊於11月3日《解放日報》,原題為《人民至上,守護人民的心——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感悟②》
來源:作者:吉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