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政府的拱火和慫恿,而烏克蘭政府「懵懵懂懂」,被引誘上當,受到美國的戰略欺騙,非要加入北約,結果是不可為而為之,俄羅斯被徹底激怒。其實,任何一個頭腦冷靜的領導人都會計算決策的戰略成本和收益,必須非常慎重,三思而後行。
現在,因為烏東四個地區加入俄羅斯、以及烏克蘭襲擊克里米亞大橋,俄烏衝突面臨嚴重升級,俄羅斯已經對烏克蘭展開軍事打擊。
一步走錯,百步難回。國家決策必須慎重,考慮戰略成本和收益,三思而行。
理性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管你是否支持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否認同俄羅斯的無奈,對於澤連斯基政府來說,問題是:這場戰爭到底給烏克蘭帶來了什麼?要知道,克里米亞在戰前已經併入了俄羅斯,如果沒有這場軍事衝突,烏東的四個地區至少有兩個還在烏克蘭的控制之下。
當前,澤連斯基政府面臨的困境是,除了在外部支持下持續對俄作戰外,其他選擇餘地都很小。烏克蘭要把烏東四個地區,加上克里米亞在內,依靠武力再從俄羅斯手中「奪回來」,恐怕只有極少數人相信,更何況現在的烏克蘭已經千瘡百孔,斷壁殘垣。這是烏克蘭政府的重大戰略失誤。
戰爭已經打到了現在這個份上,已經覆水難收,失去的實在太多,烏克蘭人無論如何也不甘心。如果說烏克蘭一開始因為「莽撞」而出現失策的話,那麼現在的澤連斯基政府就有些「橫衝直撞」了。
烏克蘭發行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毀郵票
2022年8月20日,俄羅斯哲學家亞歷山大·杜金及其女兒達莉婭·杜金娜被暗殺身亡
要知道,烏克蘭這次使用「自殺式」攻擊方式破壞克里米亞大橋,並造成3人死亡,按照美國的反恐標準,屬於典型的「恐怖襲擊」事件,因為直接攻擊的是「關鍵基礎設施」,而且還造成了平民傷亡。就在不久前,美國媒體也爆料稱,烏克蘭是今年8月份在俄羅斯暗殺杜金娜的「真兇」,那次暗殺事件被俄方定性為「國家恐怖主義」。也就是說,如果俄羅斯以「反恐」名義對烏克蘭展開大規模軍事打擊,美國也只能幹瞪眼。
從這次襲擊克里米亞大橋事件看,很可能說明烏克蘭方面正在通過「極端」方式,包括傳言中的「斬首行動」,使俄烏衝突升級,最終逼迫美國和北約對俄羅斯「直接出手」。但美國顯然不想被澤連斯基政府「拖下水」,與俄羅斯進行核對抗和核戰爭並不符合美國的全球利益。
由此可見,美國已經開始通過媒體「敲打」澤連斯基政府,不能不顧美國的利益而「橫衝直撞」,因為靠烏克蘭自己對俄羅斯發動「非常規戰爭」是不可能的,而美俄政府可能正在進行秘密談判的傳聞,都說明拜登政府正在「教導」或「警告」澤連斯基政府,不要「走極端」,因為美國和歐洲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有趣的是,澤連斯基總統在壓力下也已經收回了「先發制人的打擊」那句話。
總的看來,如果美俄能通過秘密談判達成某種共識,澤連斯基政府也只能聽從來自白宮的「指示」,不再以「極端方式」攻擊已經併入俄羅斯的領土和關鍵設施,不能成為美俄之間的「麻煩製造者」,而俄方的報復措施也會有所限制,到那時,烏克蘭也不得不接受美國的「斡旋」行動。美國既要利用烏克蘭長期消耗俄羅斯,同時又不能讓澤連斯基政府「失控」,拜登政府也在「走鋼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