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事件突然發生,導致局勢愈發緊張,歐洲各國卻沒能拿個主意。見此情景,許久不問政事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罕見公開露面,呼籲西方各國「嚴肅看待」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的講話。
據德國ZDF電視二台報道,在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基金會的開幕式上,默克爾表示,普京的話值得認真對待,不應該被選擇性的忽視。
默克爾強調,這不是軟弱或妥協,而是一種有助於保留迴旋空間的政治智慧。默克爾稱,如果是科爾來處理這件事,一定會確保烏克蘭的領土要求得到保障,也會妥善對待與俄羅斯的關係。
對於默克爾發出的警告,俄媒認為,她針對的是普京近日宣布在國內實施「部分動員令」時的聲明。當時,普京聲稱,在俄羅斯領土受到威脅時,「不排除使用一切手段」來捍衛國家安全。
西方媒體都注意到了普京的講話,將其解讀為俄羅斯意圖動用核手段。也許是因為俄軍這半年來的表現,讓歐洲各國起了輕視之心,所以,西方國家對普京講話的普遍反應是,沒太當一回事。
不得不說,已經卸任的默克爾,比西方在任政客的政治嗅覺更為靈敏,她意識到眼下的俄烏衝突,正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關口上,各國稍有不慎,一場更大的危機或許就會爆發。
形勢正如默克爾所看到的那樣,已經十分嚴峻了,因為至少有三股力量都在推動烏克蘭局勢的升級:一,西方各國持續不斷的為烏克蘭「輸血」;二,接收了大量西方武器的烏軍,意圖在戰場上證明自己;三,美國一直在幕後煽風點火,意圖激起更大的矛盾。
面對這種局面,普京實施了「部分動員令」,意圖徵召30萬預備役部隊。事情的發展,漸漸就不再是西方所能控制的了。
在此之前,美國覺得自己可以遠隔重洋,援助一點武器,就將俄羅斯拖入泥潭。歐洲各國認為,雖然自己經濟上受到了影響,但戰火畢竟只局限在烏克蘭境內,一切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如今,美歐原有的各種設想都漸漸不成立了。
試想一下,俄羅斯新的大軍入場,烏克蘭是否還扛得住?那西方各國該如何應對?如果只是加大援助力度,效果恐怕不太明顯。西方親自下場,那又不太可能,更何況,西方大舉援助,原本就是想「戰至最後一個烏克蘭人」。
普京在講話中表示,「準備動用一切手段」,這其實就是對西方發出的「最後通諜」式的警告,西方國家如果故意裝糊塗,那隻會只食其果。
默克爾意識到情況不妙,所以才向各國大聲呼籲。但在所謂「政治正確」的挾持之下,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恐怕不見得會聽從她的意見,整個西方世界這次將整體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首先,俄烏衝突,將讓西方世界進一步分裂。西方國家在國際上能佔據重要的話語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國總是用一個聲音說話。但隨著俄烏衝突的持續,西方世界漸漸分裂出了美歐兩種聲音。
普京近日的講話,將讓西方變得更加分裂。因為烏東四地公投入俄之後,就成為俄羅斯領土。西方媒體認為普京所說的「將動用一切手段」,是指以核武器來維護領土完整,這讓很多西方國家犯了難,到底該怎麼面對這個問題,美歐之間又將分裂出兩種立場。
其次,歐盟將喪失其原有的地緣政治優勢,變得日益平庸化。在2022年之前,歐盟還被人認為是世界上三大地緣政治力量之一。但是俄烏衝突之後,歐盟逐漸被邊緣化,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小。
隨著衝突的持續,歐盟各國不斷被削弱。特別是戰火的波及,讓歐盟深陷糧食和能源危機。由於缺電,歐盟的工業生產出現了嚴重問題,不少大型企業紛紛加快了產業鏈的轉移。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的前8個月,歐盟對華投資同比暴漲了123.7%。照這麼發展下去,要不了多久,歐盟就將變成一個無足輕重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最後,美國將逐漸喪失其在西方世界的領袖地位。過去,美國自認為其是西方世界中理所當然的領袖,歐洲各國也一直願意唯美國馬首是瞻。但如今,美國在俄烏衝突中扮演的角色,讓其領袖地位遭到了質疑。
導致這一局面出現的原因有好幾個,一是,美國未能如歐洲各國期待的那樣,主動承擔其在烏克蘭戰場上的「領導責任」;二是,美國處處給歐盟設套,讓歐洲各國遭受了很大的損失,歐洲人對美國充滿了怨氣;三是,歐洲人已不太相信,美國還有能力保證歐洲的安全。
另外,美國在歐洲面臨能源危機時大發橫財,也為自己種下了禍根。美國人還以為自己佔了很大的便宜,但其沒認識到的是,這種見利忘義的做法,對其國家信譽和國際地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以後,美國只怕是越來越難以使喚歐洲了,失去了歐洲的支持,美國別說維持世界霸主地位了,連維持西方共主的地位都難。
在西方世界內部關係已經岌岌可危的時候,普京近日的大動作,無疑又給西方各國增添了一道新的考驗。
可以說,俄烏衝突雖然讓俄羅斯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這場衝突也大大改變了西方世界。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俄羅斯打響了挑戰西方霸權的第一槍,一個靠著殖民擴張才崛起的世界秩序即將崩潰,新的世界秩序已經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