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蟒體型巨大,可達 5 米(16 英尺)。但僅憑它們的絕對大小並不能解釋它們令人難以置信的張開嘴——動物可以張開嘴的數量——需要攝取鹿或鱷魚大小的獵物。
一項新的研究詳細介紹了緬甸蟒(Python molorus bivittatus)如何進化出一種獨特的特徵,該特徵將它們的下顎伸展得足夠寬,可以吞食比一些類似大小的蛇所能吃的大六倍的獵物。 .
儘管它們的胃口很大,但野生緬甸蟒在它們的本土東南亞實際上很脆弱,部分原因是人為造成的棲息地喪失。
但在它們被引入的佛羅里達州,它們通過吃掉幾乎所有可見的東西來破壞本地物種和生態系統。
緬甸巨蟒在大沼澤地國家公園裡吐出一隻成年白尾鹿
佛羅里達州西南部自然保護區的環境科學家 Ian Bartoszek 說:「大沼澤地生態系統正在基於緬甸蟒這一物種實時變化。」
在這項新研究中,Bartoszek 和其他三名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這條蛇的生物學特性,尤其是它吃掉幾乎所有遇到的生物的能力。
研究發現,為了幫助它們已經很大的嘴張得更大,緬甸蟒進化出了一個特殊的特徵:它們下顎之間的超彈性皮膚,這使得它們能夠吞食比它們高度靈活的下顎所允許的更多的東西。較大的動物。
因為蛇傾向於將獵物整個吞下,而不是先咀嚼,所以它們的嘴巴張開是決定它們可以吃什麼的關鍵因素。
緬甸蟒蛇頜的 CT 掃描
與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頜不同,蛇的下頜骨沒有融合,而是鬆散地附著在彈性韌帶上,使嘴巴張得更大。
然而,該研究的合著者、辛辛那提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布魯斯·傑恩解釋說,雖然可擴展的下顎可能是蛇的標準配置,但緬甸蟒下顎的超彈性皮膚彈性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蟒蛇左右顎的彈性皮膚完全不同。平均而言,超過 40% 的總開放區域來自彈性皮膚,」傑恩說。
「就算你糾正他們的大腦袋,他們也是一個很大的差距。」
為了了解蛇的嘴開口與體型的比較,Jayne 和他的同事還檢查了野生和圈養的棕色樹蛇 (Boigaregularis) 和緬甸蟒的嘴開口。
這些較小的蛇有輕微的毒性,會在森林樹冠中捕食鳥類和其他小型獵物。
緬甸蟒(左)與棕樹蛇的對比
通過測量蛇及其潛在獵物,研究人員可以估計蛇可以吃的最大動物,以及吃不同獵物的相對好處,從老鼠和兔子到鱷魚和白尾鹿。
數據表明,較小的蛇從較大的張開尺寸中獲得更多收益,這使它們能夠吃掉相對較大的獵物。這意味著小蟒蛇(象徵性地)在其他類似大小的蛇身上有一條腿,因為它們可以利用更廣泛的獵物。
研究人員補充說,較大的體型不僅為蛇提供了更廣泛的菜單,還有助於它們遠離其他捕食者的菜單。
「一旦這些蟒蛇達到合理的大小,幾乎只有鱷魚可以吃掉它們,」傑恩說。 「而蟒蛇吃鱷魚。」
過去的研究表明,像緬甸蟒這樣的蟒蛇殺死獵物不是通過窒息它,而是通過切斷無助動物的血液流動。
雖然這項新研究更多的是了解生物學的好奇心,而不是弄清楚如何控制入侵物種,但它至少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緬甸蟒蛇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級聯效應。
「這並不能幫助他們控制他們,」傑恩說。 「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入侵物種的影響。如果你知道一條蛇有多大以及它們達到那個大小需要多長時間,你就可以對蛇可以利用的資源設定一個粗略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