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是不仔細去看,緬甸蟒幼蛇時期其實和我國的劇毒蛇圓斑蝰蛇長的比較相似,只是當它但是體型長上去的時候就非常好識別它了,它的體長最大可以長到九米左右,當然這裡的最大是指目前已知的最長體長,它的生長數度非常快速,在成熟的餵養條件下,可能三到六周就會褪一次蛇皮,並且在褪蛇皮期間基本處於不進食的狀態。
在進食習慣方面,緬甸蟒跟一般蛇類一樣屬於肉食性動物,它和其它蟒蛇同樣依靠自身的死亡纏繞來捕食獵物,緬甸蟒以哺乳類、鳥類和爬行動物為食。緬甸蟒根據各自體型的不同,而捕獵各種大小不一的鳥類及哺乳動物。它們以尖銳的倒勾狀牙齒咬緊獵物,然後將軀體捆綁著對手加以緊壓,利用強勁的肌肉力量將對手捏死。它們間中也會於人類周邊出現,主要原因是人類住居所聚生的鼠類是它們的主要糧食之一。
作為無毒的緬甸蟒,幼年時期性格是比較溫和的,成年以後脾氣就比較壞了,可能也是因為幼年時期為了求生存,所以只能守住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的原則。
緬甸蟒(學名:Python bivittatus)也有人稱為緬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雙帶蚺,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岩蟒的亞種之一,這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緬甸蟒一生都會生長,而且生長速度快,但是因為它的蛇皮是非常好的皮革加工材料,所以也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捕殺。而且生活環境的破壞也導致它們的數量在不斷下降。
說起捕殺,我記得在非洲就存在著一種生活習慣,那就是捕殺大型蟒蛇,當然這也和當地的生活環境有關,落後的科技環境為了求的一絲生存只能去捕殺獵物,而一張完整的蟒蛇皮基本就是非洲一個村落一年的收入。
緬甸蟒的雌蛇會比雄蛇更大更長,在剛出生的時候它們是非常善於游泳的高手,但是隨著自身體重的增加,它們的生活也會轉移到陸地之上,緬甸蟒是一種夜行性蛇類,生活於熱帶雨林之中。年幼的緬甸蟒僅活動於樹上或地面上的既定區域。
對於緬甸蟒,其實大多數人還是恐懼的,畢竟不管它們自身情況怎麼,可是隨著體型的增長,食物量就會越大,所以捕食獵物也就會越大,當其體型長到五米時,對於人類就已經能夠產生威脅了,野外的緬甸蟒是具有很強攻擊性的,所以大家在野外碰見還是離它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