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草原上,狒狒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大型肉食動物很少捕食狒狒,就連作為大草原霸主的獅子也不會理這個行走的「蛋白質」。
不被過問的狒狒
然而非洲野狗卻逆向而行,在3年內幹掉50多隻狒狒,就連獅子也不願招惹的動物,為何非洲野狗有如此膽量?背後的原因何在?
非洲野狗的特徵
非洲野狗又被稱作是雜色狼,在很早的時候,非洲野狗的祖先還是灰狼一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非洲野狗的祖先從狼群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物種。
時日至今,非洲野狗仍舊保持著少量的狼性血統,在生存的方式上,非洲野狗屬於群居動物,40隻左右的狗子組成群落。
非洲野狗
在群落當中,由體型健壯的首領帶隊,並且首領擁有最高地位和各種優待。
非洲野狗的歸屬感很強,狗子通常會在群落當中度過自己的一生,很少出現群落之間相互「跳槽」的情況。
群落當中的狗子分工明確,也互幫互助,當有狗子生病的時候,首領會專門安排同伴對生病的狗子進行照料,可以說非洲野狗是相當的團結,並且富有智慧。
警覺的非洲野狗
面對群體當中的老弱病殘,有責任心的狗子還會將自己胃中的食物「反」出來,讓這些弱勢群體食用。
而且群落之間相處得也很和諧,少有出現打群架的時候,唯一的矛盾就是在雌性排卵期,會摩擦出一點火花,
值得一提的是,在群落當中還有專門的保姆來照顧孩子,保姆也不需要與同伴獵食,每天在家看孩子,等著狗子們帶回的食物。
專門的保姆
非洲野狗體長約100厘米左右,甚至比農村的土狗還要小,在與狒狒一對一單挑的情況下,擁有獠牙和利爪的狒狒顯然更加佔據優勢。
非洲野狗的膽量
21世紀初著名的野生動物專家埃絲特·范德梅爾在野外觀察動物的時候,意外發現非洲野狗食譜的變化。
為了保證研究的準確性,埃絲特的團隊專門對非洲野狗進行跟進觀察,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記錄到了113次獵食、94次進食的有效數據。野狗群光是在三年內,就幹掉了五十多隻狒狒。
獵食的非洲野狗
在這113次的獵食當中,獵食狒狒的數量佔據了40%左右,而高角羚的只佔據了50%.
這一數據反饋讓埃絲特團隊的人員全都吃驚不已,要知道非洲野狗的主要食物就是高角羚,在非洲野狗的食譜當中,狒狒只是湊個數。
也就是說,非洲野狗在很久之前少有捕食狒狒的行為。
其原因在於,狒狒平時性情溫和,但是當遇到危險的時候,狒狒會變得相當暴躁並且具有很強的攻擊性。
平時溫順的狒狒
再加上狒狒屬於群居動物,捕食狒狒的肉食動物們往往負傷慘重,所以,誰也不願意去招惹它們。
單一的數據調查讓埃絲特覺得是因為巧合,於是又帶領團隊對非洲野狗的雅各布斯指數進行了分析,驚訝地發現,雅各布斯指數得出的結果與之前的數據相當吻合。
雅各布斯指數主要是用於研究肉食動物對獵物的傾向指數,埃絲特得出的指數顯示,非洲野狗對高角羚的指數值沒有預期的高。
雅各布斯指數
相反,非洲野狗對狒狒的指數值明顯出現了偏高的異常情況,埃絲特猜測,再過幾年的時間,狒狒很有可能替代高角羚,成為非洲野狗的主食。
在後來持續對非洲野狗的跟進當中,埃絲特的團隊終於是發現了原因的所在。
季節因素
埃絲特發現自己的對非洲野狗的數據採集是從整年的角度來看的,只要將數據分為季節來看待,就能發現問題的所在。
被抓住的狒狒
在雨季的時候,非洲野狗更偏向於高角羚,而在旱季的時候,非洲野狗的食物則是更趨向於狒狒。
雨季偏向高角羚的原因,與非洲野狗的捕食行為有關。
雨季的時候,植物豐盛,環境條件優良是高角羚生殖繁衍的最好選擇,這個時候也是野狗捕食高角羚的最佳時機。
因為在平時的時候,高角羚的移動速度最快可以達到100公里每小時,而非洲野狗最快速度也不過50公里每小時。
高角羚移動速度很快
即便是非洲野狗非常聰明,會分工合作包抄獵物,但是速度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導致非洲野狗很難捕食成功。
而懷孕期間的高角羚速度大大衰減,尤其是在生育之後,高角羚還必須照顧到自己的孩子。
這就給了非洲野狗機會,所以雨季的時候狩獵高角羚最為輕鬆,食物偏向自然就倒向了高角羚。
到了旱季,非洲野狗獵食不到高角羚,只有將獵食的目光放在其他物種上。
旱季,野狗就盯上了狒狒
此前,非洲野狗通常是尋找一些野兔、野豬等動物,但是在旱季這些物種的數量稀缺,導致非洲野狗經常挨餓。
隨著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非洲大草原上的草食動物也不比從前,非洲野狗在旱季缺乏食物的情況更加明顯。
於是,就有非洲野狗將狩獵的目光放在了狒狒身上。
狒狒沒有固定的排卵期,也就是說全年都可以生殖繁衍,這對於非洲野狗來說,是一個穩定的食物來源。
被左右夾擊的狒狒
在面對肉食動物的時候,狒狒們的第一反應並不是逃跑,而是露出兇惡的表情與肉食動物們僵持,企圖維持自己的尊嚴。
這樣一個穩定,且不跑路的獵物,作為非洲野狗旱季的儲備糧,顯然是最佳的選擇。
這個時候,有小夥伴可能會問,狒狒的攻擊性如此強又是群居動物,一旦打起來就是在打「群架」,難道非洲野狗們不怕受傷嗎?
狒狒可是會打群架
首先,非洲野狗們並不給狒狒打「群架」的機會,非洲野狗相當聰明,它們深知在群對群,單對單的情況下自己沒有任何優勢。
所以,非洲野狗會潛伏在草叢當中,當個「老六」,一直等到狒狒群當中有落單,或者是三五兩個結伴的情況。
這個時候,十幾隻非洲野狗會從草地暴起,快速解決戰鬥,然後將狒狒的屍體拖走,也就大功告成了。
對此,非洲野狗是相當的有耐心,它們能夠為了一頓大餐潛伏在周圍好幾天。
狒狒仍舊慘敗
其次,在過程當中,非洲野狗受到傷害在所難免,但是這些傷害幾乎都是在非洲野狗的可接受範圍之內。
最後就是,比起餓死,非洲野狗都願意拚死一搏,來換取食物,畢竟捕食獵物並不單純的是為了自己,在群落當中,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等著自己。
既然在旱季的時候,狒狒是非洲野狗的旱季「儲備糧」,那為什麼在以前沒有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主要的原因還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非洲野狗食譜上的動物們紛紛減少。
進擊的非洲野狗
在自然界當中,生物鏈是環環相扣的,即使動物們能吃的東西多種多樣,但是只有其中一種食物消失,肯定會對動物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舉個通俗的例子,人類作為雜食動物,能夠給身體供給營養的物質有很多,假如有一天豬肉從人類社會消失了,人們就會加大其他肉類的需求量,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為了生存,非洲野狗不得不轉型,去捕食狒狒,在過程當中,非洲野狗發現狒狒作為食物的優越性,越來越多的非洲野狗的食物偏好選擇了狒狒。
狒狒終是淪為獵物
可見,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界的動物們影響有多大,這就如同時蝴蝶效應一般,看似沒有關聯的事情,實則會產生巨大影響。
如果不對自然界加以保護,最終災難會落到人類自己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