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怪魚」鱷雀鱔在多地出現,引發全網關注。
據了解,這些鱷雀鱔中有的是被飼養者放生湖中,「異寵」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點擊閱讀《咬小孩可不行!湖中怪魚高成本「落網」!》
如今,寵物市場不再僅僅是貓狗的天下,蛇、蜥蜴、壁虎等動物也收穫了許多人的青睞。
異寵一般通過網路完成交易,它們有的被用於觀賞,有的被公開銷售。

2019年12月4日,西安的一家異寵咖啡店。圖源:視覺中國
然而,火爆的異寵市場給生物安全帶來了挑戰。一些人出於獵奇、跟風飼養異寵,卻不了解其特性,一旦無法達到心理預期,比如「不親人」「味大」「難養」等,就會棄養。
遭棄養的異寵,有的可能給他人帶來威脅,有的因為是外來物種,還可能危及本土生態平衡。
飼養:看著養眼,但成本居高
來自山東青島的肖特是一名養蛇達人,養了20多條玉米蛇和一對屋蛇。他介紹稱,玉米蛇是最常見的寵物蛇,脾性溫順,基礎入門品種價格較親民。
「相比貓狗,爬寵更安靜省心。養3年左右時間,就能讓它從七八克長成三四百克的成體,等它繁殖,看小蛇破殼,很有成就感。」
好看則是異寵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
兼職從事狐狸領養和救助工作的張仙,在2016年飼養了第一隻寵物狐狸,因為狐狸「好看」,能給飼養者帶來視覺滿足感,並且被投食時會給主人回應,「好像在撒嬌」。

不同品種的寵物狐狸
諮詢機構發布的《2021年中國寵物內容價值研究白皮書》顯示,滿足用戶獵奇心態的異寵內容受關注度逐漸上升,在萌寵內容熱度中佔比在5%至15%之間。
但美好在多數情況下都是短暫的,取而代之的是養異寵帶來的煩瑣程序和高昂開銷。
肖特最主要的開銷就是為寵物蛇準備居住的蛇櫃,食物也是一項持續性支出。
蛇的主食是鼠,凍鼠一般通過冷凍運輸寄到家裡來,需要冷藏保存,但投喂時需要解凍。此外,蛇是變溫動物,飼養者需要準備加熱墊和溫控,還要定期給蛇洗澡,清理其身上的鱗片、異味,防止產生皮膚病、寄生蟲。
雪貂飼養者吳東表示,雪貂的飼養程序更複雜。
他為雪貂準備了很多用品,如食盆、專屬廁所和一個空間足夠雪貂活動的雙層籠子。由於雪貂怕熱,在夏天需要準備風扇、涼席、冰墊或降溫的板子。到了冬天則需要加絨加厚的吊床。
除去基本配置,吳東還購置了許多玩具、專用沐浴露、化毛膏以及可以讓雪貂整個鑽進去的毛巾袋。
在食物方面,除了優質主糧,他還準備了許多互動時候投喂的小零食以及營養膏、磨牙和清潔牙齒的零食。

不同花色的寵物雪貂
越來越多寵物主願意花心思為自己的寵物布置住所,但過多的裝備反而不好清理,易滋生細菌。此外,寵物用品生產缺乏監管,商品質量參差不齊,且缺乏售後保障。
買賣:定價隨意,貨不對板
有需求就有市場。
隨著人們對異寵的興趣越來越高,異寵交易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買家與賣家之間出現了不少代理中介。
肖特表示,在電商平台上很難買到蛇,因此「蛇圈」通常都是通過社交平台交易。賣家多為個人,發普通快遞;買家收貨後必須錄開箱視頻,否則即使出現問題賣家也不擔責。
因此,這條交易鏈中的主要角色是中介,一般由買賣雙方信得過的圈內人擔任。交易流程大致為:買家打錢給中介-賣家發貨-買家收到貨確認無誤-中介給賣家打錢。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或交易糾紛,由中介判定。
「但『爬圈』有許多不靠譜的代理,人人都可以做代理,沒門檻。」肖特說。
他遇到過這樣一個情況,一名代理沒有貨源,卻用一套精美的擺拍圖在社交平台大肆宣傳,坐地起價。許多代理甚至不具備養蛇的基礎知識,靠著網路上虛虛實實的消息給買家講課。
買家購買後,收到的寵物蛇也經常貨不對板。「即使是人品過關的代理,也無法完全保證寵物沒問題,因為代理手中沒有貨源。有些還是『代中代』,代理在自己的下一層繼續招募代理,往往一個代理的上級有許多層。」

豹紋守宮蜥蜴亞目動物,原生於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地區。圖源:抖音
異寵市場為何需要代理存在?作為實體售賣方,吳東給出的解釋是:一些商家飼養的動物大量繁殖,無力全部售賣,因此需要代理。但代理和商家容易出現信息差,雙方可能在同一時間賣同一條蛇。因此可能蛇已經被買走了,但代理會對買家說蛇還在自己手裡。
同時,異寵買家多數只能通過視頻來辨別蛇的好壞,因此一些代理往往將病蛇拍出健康的樣子。「只要買家看過視頻後拍板,就需要先交定金,等收到動物,即使發現存在問題,定金也無法退還。」肖特說。
此外,異寵的價格不穩定,買家付了定金交易後,依然可能出現價格上漲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賣家和代理會一直拖著不發貨,拉鋸戰過後,大多數買家選擇退貨,賣家轉而以更高的市場價賣給新的買家。

2017年5月18日,雲南紅河州森林公安局告破特大網路販賣野生動物案。圖為查獲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蜂猴。圖源:視覺中國
肖特說,異寵交易並非純粹的賣方市場,也時常發生買家騙貨的情況。買家收到貨後不確認收貨,向平台舉報賣家發活體,以此威脅賣家退錢;平台介入後一般會判處賣家退錢,買家從而達到騙貨的目的。
此外,線上交易的模式,讓寵物疫病成為另一大隱患。
異寵飼養者大多通過線上交易平台購買寵物,或是經熟人介紹一對一售賣,「檢疫」距離他們十分遙遠。對此,寵物疫病防治專業人士頗感擔憂:「異寵購買沒有固定的市場和明晰的供貨渠道,動物究竟從哪兒來、是否經過檢疫、身上是否攜帶病毒,都不清楚。」
一位異寵醫生提出,目前國內對異寵類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尚存在較大不足,其身上所攜帶的病毒是否具有傳染性、致病性,該如何防治等都尚不清楚。
運輸:快遞郵寄,生死難料
買賣之後的異寵運輸環節也存在諸多問題。
在北京做特種動物獸醫已經5年的劉嘉奇說,所有快遞都不能郵寄活物,常見的寵物託運包括空運和陸運。但無論什麼方式,都需要提前辦理檢疫證明,由專業的託運方承辦。
「由於特種動物的關注度不及犬貓,即使有人偷偷通過快遞運輸也難引起關注。」劉嘉奇說。
更有商家給轄區快遞站點加小費,請快遞員不要將此單過安檢,並表示郵寄活物死傷風險由寄方承擔,快遞點只需要負責發出即可。
這種情況下,一些商家僅關注是否能賣出動物,不注意郵寄的科學性而統一發貨,導致異寵出現攻擊打架甚至互相捕食的情況。

花豬,是當下流行的異寵之一。圖源:unsplash
張仙就遇到過這種情況。
有一次,她購買了兩隻體型和年齡一致的狐狸,一隻赤狐和一隻雪狐,但最終收到的是一隻赤狐和半隻雪狐。「異寵大多有刻在骨子裡的捕獵意識,大小不同、品種不同的動物並不適合放在一起。」
還有一些商家以盲盒的形式出售狐狸,隨機發送,寵物在運輸過程中備受顛簸,有的被折磨致死,有的受到不同程度傷害。張仙曾一次性購買了3隻狐狸,賣家告訴她發寵物託運,但她去接的時候看到一輛拉煤貨車負責運輸,狐狸被放在車廂底下,運送近一周都沒有吃喝,有兩隻已經奄奄一息。
對於這類現象,劉嘉奇分析,一些賣家選擇隨機發出的方式,節省人力物力,免去淘汰篩選,最大幅度提高利潤。而一些養殖場只有養殖相關的資質和手續,對寵物行業了解不足,且沒有相關資質和證明,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
醫療:獸醫匱乏,「自治」盛行
一位專業異寵醫生說,寵物只要被運輸,就可能生病,出現中暑等應激反應,身體無法第一時間適應突然改變的外界環境,容易產生一系列代謝障礙。
寵物生病了得治,然而目前異寵醫院的覆蓋度、專業度仍有欠缺。

專業寵物醫生在工作中。圖源:上觀
該醫生介紹,異寵醫生的門檻較高,首先必須是動物醫學相關專業出身,接著才可以考職業獸醫師證。起初,國內並沒有異寵治療的專業培訓,部分平台請國外老師來國內講課,邊講邊由譯員翻譯。每接診一種異寵,都需要大量學習,才有可能制定出合適的治療方案。
根據其接診案例來看,異寵治療的研究沒有犬貓成熟,且異寵的代謝速度則遠快於犬貓,「所以它們不能扛病,往往是主人上午發現寵物生病,下午就已經病危了」。
「異寵大多原本是野生動物,善於通過偽裝來保護自己。作為寵物,它們會在主人面前強行打起精神,假裝正常進食,一旦主人離開便立刻萎靡。」江醫生說。

養殖場的綠鬃蜥送醫檢查。圖源:果殼網
一些異寵飼養者也看到了這些問題,所以他們一般會根據經驗摸索治療。吳東的經驗就是:小病自己治,大病治了也沒用。
自己怎麼治?很多飼養者會在網上尋醫問葯。某線上問診平台數據顯示,去年「雙11」期間,針對龍貓、刺蝟、烏龜等異寵的在線諮詢單量環比增長了23倍。
而異寵主人的尋醫問葯也催生了不少胡亂支招的網路「醫生」。
劉嘉奇發現,網上有很多沒有任何資質的所謂異寵醫生,隨意作出診斷並且隨意用藥。一個正規的特種動物醫生,常規情況下日均接診量大概在5例至10例。
「寵物醫院規模不一,硬體設施存在差異,聘請的醫師從業年限不一,因此定價差距大。」劉嘉奇說,一旦治療失敗,寵物主就會有意見;即使治療成功,也有人認為價格過高而心生不滿。然而國內並沒有相關的機構可以解決此類糾紛,報案也只能調解糾紛。
棄養:難馴服,有體味被棄
如果實在治不好或者養不起了,怎麼辦?不少異寵飼養者給出了答案——選擇棄養。畢竟治療花銷大,且一些異寵還具有攻擊性。
擬鱷龜就是典型的具備攻擊性的異寵。據鱷龜飼養者王震介紹,擬鱷龜屬於長頸龜屬,一隻背甲長40厘米的擬鱷龜,脖子能伸長達40厘米,因此攻擊半徑大且速度非常快,咬住了東西就不輕易鬆口。

鱷龜體型碩大,性情兇猛
在一些網上寵物店中,有不少人棄養狐狸,他們打著「小傢伙很活躍,不怕生」「雪狐很聰明也很安靜」「胖乎乎的,手感舒服」等廣告詞,希望有人接收自己的寵物。
張仙說,養殖場飼養狐狸的成本很低,既不打疫苗也不吃優質專用糧,只需喂一些成本低廉的麥麩、豆粕和腐肉,且狐狸生長周期快,打激素大概七八個月就能繁殖,一窩最少五六隻,這些原因導致狐狸的售價很低,因此買的人多,而且通常一次性購買幾隻。但狐狸難馴化,如果給它套上牽引繩,它會撕咬或儘力掙脫。
「買家多、難以馴化和有體味這幾個原因導致狐狸成為棄養率最高的哺乳類動物。」張仙說。
前不久,張仙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說,「自己買的狐狸不聽話,要不然打死算了,反正這麼便宜,我再買一個乖的」。後來,此人將狐狸打至內臟出血,連續一周不餵食,導致狐狸死亡。
近年來,張仙遇到的異寵棄養現象明顯變多。有一段時間,她不得不臨時在自家的自建房安置了30多隻被棄養的狐狸。這些狐狸多少都存在一些問題,如具有攻擊性會咬人。無奈之下,她將一部分狐狸捐給了動物園和爬寵觀賞園,又將一些性格較好且月份小點的狐狸送給有經驗的人養。
「如果能夠回到過去重新選擇,我不會再養異寵了。」張仙說。

蜥蜴不依賴人,主人和食物之間,它更喜歡食物。圖源:pexels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人類馴化異寵的過程中,大眾接受度、產業鏈條、法律法規需要同步建設,這必然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無論是飼養哪種寵物,都不能在衝動之下作出決定。
異寵因獨特吸引人,但從習性上來說未必適合作為寵物飼養,買賣方面也有處於「灰色地帶」的部分,因此更需要喜愛者慎重考慮,這一市場也需要更多規範。
於政府職能部門而言,要加強源頭管理,強化入境貨物、運輸工具、寄遞物、旅客行李、跨境電商等外來物種入侵渠道的口岸檢疫監管、執法力度,建立健全對入侵物種的全方位防禦體系。同時,及時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明確告知公眾哪些異寵能養,哪些不能養。
「凝聚多方合力,才能有效應對生物安全的新挑戰。」上述業內人士說。

END
編輯:王超逸
校對:陶錚
審校:余治國
來源:瞭望智庫

▼關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視頻號
